第363章 看不懂(2 / 3)
斑块。
本来这东西如果竖着放,也像个烛台或者油灯。可它两头完全一样,分不出哪头是“灯口”,哪头是“灯座”。
最关键的是,它中间是通的,这好像更没法用了。
即便不具备实用功能,是纯粹的陈设器,也不太可能中间是通的。如此一来,加大了工艺难度,却没有增添任何美感,还更容易断裂。
吴夺一开始没听,看了一会儿不明就里。不过,这东西绝对不是新东西,起码是老窑器,也就是元代之前的东西。而且胎釉觉做工还是可以的。
这东西不仅让吴夺起了兴趣,何双友和黄微也是不愿离开,就等着吴夺能有个结果。还有另外一个来送东西的人,也跟着看,没着急催促看他的东西。
送来这件东西的,是个收拾得干净利落的中年妇女,有个五十多岁,说话也很爽快。
她说这东西是父母留下的,但父母之前是怎么得到的,她也不知道了。这是最近收拾地下室,准备把不用的“破烂”都清理出去,重新归置一下,结果发现了这个东西。
她还问了小区里喜欢玩文玩的几个邻居,结果都不知道是什么。有个邻居说让她送来大雅斋看看,大雅斋口碑好,要是好东西,说不定还能卖一笔钱哩,这下过年都过得舒坦。
这东西,吴夺实在是摸不着头脑,连一点儿知识储备都没有,只能开听了。
结果这东西居然是唐代的。
比吴夺想象得还要早。本来吴夺觉得有可能是宋金时期的东西。
鲁山窑。
这也超出了吴夺的想象,本来还以为是不知名窑口的东西,结果还是有名头的。
提起唐代瓷器,那就是两大“主力军”:南青北白。南方越窑的青瓷,北方邢窑的白瓷。
除了“主力军”,也有一些知名的“小分队”。比如南方的长沙窑,北方的鲁山窑。
长沙窑之所以知名,是因为它开了一个先河,那就是瓷器上的文字装饰。
因为长沙窑盛行于唐代,所以瓷器上面会有很多唐诗。有意思的是,有些唐诗,在全唐诗里也不曾出现。所以说,文物的重要性之一,在于能够有效补充文字史料的不足,甚至还能“纠错”。
而鲁山窑的瓷器,还有个特定的称呼,叫做“鲁山花瓷”。
顾名思义,鲁山窑的瓷器,很多都是“花”的。而且鲁山窑和长沙窑不同的是,上面的纹饰,大多很抽象,好似随意地涂抹,往往就是大大小小的色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