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竹简污损(2 / 3)
其中就有一位关系很好的学生出身书香门第。
祖上传下的规矩,每十年全家人便会回到老宅祈福,并将吉祥话语写在竹简上,门帘似的一串串挂起。
“这么多代人了,早先的竹简在祠堂放得年岁太久,有些烟熏火燎或者霉变的痕迹,希望请人帮着修缮清理。”
除非名门望族,自家具有纪念意义的事物一般不会送到博物馆之类的专业机构去修缮,多是请修书匠或清洁公司。
“他们家在南淮市打听一圈,没听说哪儿还有修书的行当。”
“呃…可以理解。”
缮典阁就是非常鲜明的例子,若非自家店面、自家房子不用交房租,否则光靠修书收入,洛书得饿死。
更不可能去打广告,这种对口很窄的业务再怎么宣传,市民家里也不会凭空多出几本破旧古书需要修缮。
比较合理的经营手法是主营装裱、摄影,兼有修复古书的门店。
不过,确实没见过其他家干这个的。
“我可以试试看,要怎么和对方联系呢?”
听张婆婆的描述,洛书判断出工作难度比较小。
竹片比纸厚很多,非古董修复过程中不那么容易弄坏,污损部位可以用溶液洗掉,太过顽固也能用刀刮。
古人修正书简上的错误字体,会用“雌黄”这样起到涂改效果的东西,也会用刀刮去竹简上的错漏,重新写上正确内容。
“等我一下,我打个电话。”
张婆婆拿出手机,上边是调得硕大的字体,翻找起来比较慢。
等号码拨通,张婆婆喊着对面小柳,把在缮典阁的事情讲了一圈,说她忘了自己这边街坊邻居里有个会修古籍的小洛。
洛书在旁边听得满头大汗,张婆婆年轻时教的学生被她叫做小柳,又叫我小洛,听上去同一个辈分,其中至少要差二十岁。
简单说完话头,张婆婆把手机递了过来,“小洛啊,你得叫柳姨,不能像我一样叫人家小柳同学。”
“是是是,我知道。”洛书无奈的笑着,“我像是情商那么低的人吗?”
换人接电话,听筒里传来字正腔圆的女嗓,把家中竹简情况跟洛书说了一遍,大体上和张婆婆形容得差不多。
唯一要兜些弯子的是,竹简大多数在他们老家,南淮市外的另一个村子,得开车过去。
“不知道小洛师傅方便不方便?”
没等洛书回应,对方风风火火自顾自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