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3 / 7)
了报名渠道,去青荷有利有弊,利处是立刻上岗就业,并且优先分配房屋,如果愿意在青荷安家落户的话,加上现在火灾扑灭了,但还是有之前居住的痕迹,说不定还能在一些废墟里翻出什么东西来,再就是青荷目前的情况是不缺水,毕竟地理环境就是靠山靠水。
弊端就是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这过程当然辛苦,很多北方逃难过来的身体熬狠了,无论是精神还是体力,很难再负荷重建的辛苦,但留在这里也是要靠苦力赚钱,住的还是收容屋,就是那种大厂房里面的小隔间,只有睡觉的地方,公共浴室卫生间,没有厨房。
想要有个自己的屋子,哪怕就一室一厅或者砖瓦的小单间,而不是木板房,那还不知道要等多久,哪怕他们是基建国,那也不是两三天就能平地建起容纳所有人居住房屋的。
报名去青荷的有,不过也不算太多,报名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留在这里也是干苦力,只能赚个温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条件安家落户,现在去了青荷,说不定还能有机会。一些年纪大的实在是挪不动了,政府怎么安排他们就怎么听从,不想挪地折腾了。
尽管离开了一部分人,但康云这边的人口压力依然在,不过也因为人口多了,很多地方建造速度加快了许多,前不久才只是有个地基的学校工程,现在都已经建起来一栋教学楼,当然其他的地方还在动工,但小五层高的教学楼差不多可以投入使用了。
学生先从小学开始收,初高中年纪的差不多可以工作赚钱了,现在也没几个家庭能有那么好的条件,放着一个赚钱的劳力去念书,真开放了初中和高中,能不能收满一个班都不知道。
除了学生,少不了的自然还有老师,上面也开通了教师报名渠道,报名没有太大的门槛,但据说要考试,你应聘的是哪个学科的老师,后面通过考试评比竞争上岗。
学校的开放,青荷的重建,又增加了好些个职位的工作,让人们饭后的话题都多了几个。
尤其是他们这个区,条件不错,有几家是有孩子的,每天巴望着快点开学,尽管现在的生活远远比不得以前,缺吃少穿的,让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变得特别懂事,可再懂事那也是孩子,不是套个绳子锁在一边就能完全不管的猫猫狗狗。
有的家长是真的希望孩子能继续上学,日子虽然过得苦,但学识和眼界不能因为现在的环境被局限住了,只有通过书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走出现在的困境。
有的家长纯粹是为了省事,把学校当托儿所,甚至知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