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千亿之子(2 / 3)
在李南池的示意下,道具组随即点燃暗堡之内的火药和雷管,摄像组各机位覆盖。只听一声闷雷响后,整个暗堡及其周边泥土都震颤了,一股浓灰往四面八方扑散开来。
李南池也知道,这种人体掷弹筒的镜头设计,其实是有些雷人的。
一个正常人,想要把手雷从暗堡洞里面扔进去,有些天方夜谭。
但李南池更清楚,以抗战为题材的电视剧四平八稳显然不行,因为电视剧本身就有些拖泥带水的特性,所以他要做到的就是一个平衡:故事情节与观众爽点之间的平衡。
放在眼下这个情节上,爽点的平衡具体就表现在:
正常人徒手扔个三十米已经厉害,李南池是在人物对话中将这种距离安排在七十米远处,给了“傻大个”超出常人的臂力,但没神剧里三百米外天降神雷那么夸张。
其次,是控制炸药剂量,别把暗堡炸飞,凸显常识细节。抗战时期的这种青砖碉堡本身是相当牢固的,而八路军的自造手雷威力有限,根本不可能将青砖垒砌的碉堡炸裂。
那些抗日神剧里一个手雷能将整个暗堡炸得四分五裂的场面,就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暗堡建设质量不大行。
上述此些平衡的具体举措,目的就是为了在电视剧自有的冗长中增加一些观看的趣味性。
而种趣味性的添加,对于《番号》这个故事本身是必须的。
因为《番号》这本身就是一个地方杂牌部队为争取专属番号而一路成长、最终血洒疆场的故事。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宏大,主角“李大本事”的这一路成长也不像《亮剑》里的“李云龙”能一路跌宕而又起伏的从团长做到J长。至始至终,李大本事也就是从民兵大队长一路做到了团长,还是没有番号的那种。
这种故事设定下,注定了《番号》不能像《亮剑》的主角“李云龙”那样一路去怼天怼地、攻城略地,究极《番号》的整个故事,主角“李大本事”也不过就是在武义县城这个地方周边打转转,最后也是埋骨在这里。
主角官位不过团长、活动范围也就只是武义县城及周边......在剧本故事本身的这些种种约束下,还得拍摄出35集的剧集长度出来。这种情况下,要避免剧情的枯燥,一些必要的偏夸张的设计,其实是调味的需要。
眼下,当面前的爆炸烟雾散去之后,《番号》的拍摄继续,攻打小鲍庄据点是开始进行到下一场......
这会儿,李南池是把剧组门一关,照例拍戏,两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