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2)(22 / 23)
教授,文身最后才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汉族的文身师傅是何时来到巴乃的,根据他们的推测,应该是在明清时期。关于他的信息非常少,只有一个传说提到他是避罪而来,也无法考证。不过这不重要,我们首先知道了一个信息,就是在几百年前内,这个文身被一个汉人改进过。
那么,之前的文身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知道。不过,非常走运的是,在他们接下来的调查中,在其他的瑶寨里,得到了一些旁证的信息。
传说巴乃猎人文这个文身,是有区域限制的。据说,只有羊角山深处,在那片区域打猎的猎人,才需要被文上文身。似乎是羊角山这个地方,在古巴乃人的心中,和其他地方是不同的。
第二,那么文这个文身有什么意义?
难道是辟邪吗?他们的民俗专家否定了这一说法。因为如果是辟邪的图案,村子里应该有文化传承下来,但是问他们他们谁也不知道文身的用处,只说是习俗,而且,辟邪的图案是不可以被改动的,如果有汉族的师傅修改了图案,那简直就是堪比灭族的大事。这师傅不被扒了皮绷鼓就不错了。
考据过程中又发生了非常多的曲折,当时那一代的考据工作十分厉害,一方面前一代真正的大师都还在世,要问总有些线索,而二来各种老资料比现在的留存要稍好一些,所以他们最后还是发现了原因。
那个文身,是一张非常精密的地形图,当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 ,而是古瑶民在那片土地上经历无数次的尝试、危险之后,找出的在那片区域里最安全的狩猎道路,这条道路十分的复杂,在没有地图和文字的时代,古瑶民将其文在了自己的身上。
那是的文身只是为了简单的记录路线,后来因为战乱等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文身的初衷被忘却了,变成了一个没有缘由的习俗。到了明清的时候,一个跳入瑶族的汉人,身怀着文身的技艺,对这些粗陋的图案进行了改良,最后变成了现在这样的文身。 “所以说,巴乃猎人身上的文身图案,其实就是瑶国古道的路线。”我想起了闷油瓶的文身,暂时还无法想太细,但是我知道这个鬼影人说的应该是对的。我们也发现过。
“后来我们进入了羊角山一带,慢慢就产生了一个疑惑。”他道,“什么要把路线文在身上,难道用脑子记不住吗?或者说,如果这里的山路复杂诡异到这种地步的话,不要进去不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进去?如果说一个铁矿,身处的地方非常难以进入,采出一公斤的铁要花费一公斤的黄金,那为什么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