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少帝成长计划 > 第0419章 成王败寇

第0419章 成王败寇(2 / 5)

也就是说,草原奴隶的寿命,或者说‘使用期限’,大概就是五六岁到二十岁左右,这十五年的时间。

超过这个时间,奴隶每产出一点价值,奴隶主就都算多赚。

与奴隶相比,牧民的状况则相对好些。

——毕竟不是血脉卑贱的奴隶,只要能对部族做出贡献,就不可能会成为炮灰。

但在年龄逼近三十岁,开始出现‘骑马疾驰几里地就冒汗’的状况时,牧民也会被部族无情抛弃,被赶出部族自生自灭!

从华夏民族的价值观出发来看,这种情况或许有些奇怪:才三十岁,好歹也是有子女的,子女总不至于养不起吧?

而这,也正是封建时期,草原游牧文敏和华夏农耕文敏最大的一处不同。

在华夏农耕文明,人伦孝悌的概念,早在遥远的尧、舜、禹三皇禅位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鲜明特征。

到西周时期,华夏文明正式进入封建社会,人伦道德更是成为了个人价值最为重要、直接的体现。

发展到如今的汉室,华夏民族已经发展到了‘不孝顺的人和畜生没有区别’‘不顾道德的人和蛮夷一般无二’的阶段。

便是这代代传承,时代罔替的礼义廉耻、人伦道德,让华夏民族即便在两千年之后的新时代,也依旧能自豪的喊出一句: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华夏’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

但草原民族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十分落后的时期。

正如管仲所说的那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如今的草原民族,乃至于未来千年的草原民族,便都停留在‘仓廪不实,衣食不足,顾不上礼节、荣辱’的阶段。

在草原普行的价值观念当中,没有华夏民族所习惯的人伦孝悌、礼义廉耻的内容,也没有仁以待人说法。

草原民族所信奉的,是和华夏文敏几乎截然相反,极度接近原始社会,充满野蛮的丛林法则——成王败寇,生存至上!

和残酷、冰冷、野蛮的兽类一样,草原民族,可以为了一块领地大打出手,可以为了食物而生死决斗。

在必要的时候,草原民族甚至并不介意用同类的血肉,来填饱自己饥肠辘辘的肺腑,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华夏文敏对草原文明持“率兽食人”的评价,便是出于这个现象:相比起站立走路,带领人民、保护人民的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今天前妻也没找我复婚玄学,我就会亿点点大佬都爱我[快穿]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高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