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大东去浪淘尽(4 / 6)
还有把裙子上面小袄改得紧身的,还有在家中的小裙下面剪开衩的。各种“合璧”味道的服装一下子风靡,就是最保守的穿着长衫的读书人,也有把从前鞋子换成一双新品皮靴的。
和“舶来”相关的任何产业都一下子风行了。哪怕是仿制都不例外。一般店铺里最出色的年轻人,都争着到和曾家关系最密切的三米四布四家大商人那里做学徒。说不定还能选派到南海去!就是一般的年轻人,也有许多人去一般的店铺做学徒的,就算稍微差一些,可是如果以后成了掌柜,收入会好多的!
读书落魄的学子,有悄悄改行到商家做帐房的。这样的事情从前也有,可是这一年,特别多。当地一个在太学里前途光明的学子,决定放弃读书去做学徒的时候,整个京城的文坛都轰动了。有人把这个视为“贵”向“贱”的妥协,疾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有人态度温和些,他们觉得百业都是学问,学问未必只从书本上来,或者做两年学徒,又想回来治学,反而能发出前人未曾有的见解呢!
这是自春秋以来,思想最冲击最混乱的一个年代了。学术界千年正统,被他们未曾看到眼里的“商贾”带来的风潮冲击,无可奈何的抵抗着,最后放弃了阵地。
这也是自春秋以来,又一个文星鼎盛,文化异常繁荣的年代了。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产生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人物,他们少小时读着经史子集,青年时到异域游历,然后切磋琢磨自己的学问和性情,纵览百家成一说。有多少大师横空出世……后来的学者们生活更加优渥,天下资讯唾手可及,反而,再没有那般惊才绝艳的人物出现了。那是“家天下”这个理论达到辉煌顶点的年代,然后,那盛大,转瞬成了谢幕。
曾家处于微妙的平衡点上。如果形容,他们就是大江上巨坝的一个小小闸门。看着惊风骇浪,倒也并不险。
梁睿有了个官方身份。他被官方正式承认为“南海使节”,从此可以在礼部会同馆领到每天一盘素面一盘米,两把青菜一颗鸡蛋。这里更多是象征性的,梁睿都没怎么去领过鸡蛋。
不过虽然他算是“官员”了,可以称为“梁大人”了,可是见过他的人还是不算多。更多的时候,梁睿就放心大胆的打扮成契丹模样在京城街道上散步,偶尔能发现某个深巷中卖着好酒,或者一把杏花。
说到契丹,本朝政府最近义正词严的拒绝了契丹使节输送“岁贡”的问话。朝廷发言人礼部杨大人挥舞着笏板咆哮说:本朝自古就是主权独立国家!世界上某些心怀叵测的大国,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