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4 / 6)
坐在旁边,却并不怎么说话。萧嵩和那个叫做小五的将士闲聊,她便只是安安静静的听着,然后优哉游哉的自己吃饭,却并不发表任何意见。
说起王忠嗣,由于之前皇甫惟明和太子李亨的危机,他如今手握陇右、河西、河东三处重地,这也是萧燕绥之前就知道了的事情。王忠嗣虽然并不在长安城中,却绝对称得上是位高权重。
而后,他们两个又说起了西南、东南一带的两位节度使,自然也就提及了南诏因为王位更迭一事,眼看似有乱象将生的事情。
萧燕绥虽然出了耳朵认真听了,却也没太当回事,毕竟,这些事情距离她似乎很远,直到小五和萧嵩说着说着,话题又从大唐疆域的东南边陲,重新回到了和吐蕃、突厥两处接壤、可谓是危机四伏的西北之地。
然后,萧燕绥便听到,祖父萧嵩在话语间十分自然的提到了“安西四镇”这个说法,以及一个让她倍觉熟悉的名字,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毕竟是个历史人物,虽然名声很大,可是,对于萧燕绥这样一个纯粹的理科生而言,你和她说元素周期表,那是分分钟联想到一大堆的分子式,可是,说起历史名人,即便是耳熟能详的那种,她也只是对名字最熟悉,这个名字后面的意义,她得稍微思考一下,才能连贯起来。
就和当初在兴庆宫的宫宴上认出李白一样,短暂的停顿后,萧燕绥霍然间睁大了眼睛,甚至险些把自己给呛着。
“安、安禄山?”萧燕绥的声调不自觉的微微挑高,作为和安禄山捆绑出现的另一个关键词“安史之乱”,萧燕绥还是知道的。
事实上,“安史之乱”作为一个历史名词,这是萧燕绥初中学过的少量古代史里,难得印象还算深刻的一个,与它其名的还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少量几个词汇。
——当然了,萧燕绥的印象深刻,依然就只是局限于对“安史之乱”这个名词本身的印象上,顶多再加一个,每一本历史上上都会提到的一句“这是唐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
至于“安史之乱”的具体背景、发生的具体时间、引发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问题,萧燕绥就完全不了解了。甚至于,就连“安史之乱”这个名词里面,“安”是安禄山,但是,“史”的具体名字,萧燕绥都是仔细想了想,才不太确定的拼凑出来了一个“史思明”的名字。
至于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的具体身份,萧燕绥就又完全不清楚了……
小五完全会错了意,见萧燕绥脸上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