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 / 6)
将意向初步谈妥,双方开始交流送展的一些细节。阿俏便提出邀请孙特派员与饮食协会会长赵立人一起参观一下酱园。
“五福酱园”的铺面很小,前店后厂。上回阿俏特地嘱咐余氏夫妇两个将旁边的院子也租下来,如今那个敞亮的院子里整齐地堆放着用来酿造酱油的大缸,屋子里则是腌制处理、腌制酱菜的工坊。
孙特派员见到余氏夫妇两人进工坊之前需要净手、戴帽、穿上专门的外套,连连点头称赞,觉得“五福酱园”的卫生搞的不错,对这家的出产更多些信心。
于是双方商定,一个月之后,酱园需要提供成品酱油大约二十缸、特色酱菜共两百坛。这些产品将被送到“万国博览会”的展会现场展出。
双方谈到细节上的时候,赵立人开口询问:“阮小姐,贵酱园的出产,打算用什么来包装呢?”
这问题问到了点子上,阿俏一怔,这才省起:“五福酱园”一直是小作坊式经营,出产刚刚够供应这省城里的平民百姓日常使用。平时来酱园的主顾大多是零沽,自带酱油瓶,打上两角钱的虾籽酱油。酱菜也是这样,盛在粗瓷的小盖碗儿里,吃完了,就再来这酱园打一点儿,新鲜,花费也少。
可这以后要把酱油和酱菜送出去展出,或者更进一步,酱园以后能生产更多的酱油和酱菜,产品能行销别省,自然要在酱油和酱菜的包装上花心思,总用“土办法”是再也不行了。
阿俏一念及此,立即抬起头,望着赵立人,柔声问:“赵会长有何高见?”
赵立人有点儿尴尬,一低头咳了两声,这才开口:“实不相瞒,阮小姐,我赵某人的产业也有这个问题。”
赵立人有个酿酒的酒坊,出产的曲酒在省内也算是小有名气。孙特派员过来,第一相中了的就是赵家的酒。
“前一阵子,我找到了一家省城附近的玻璃厂,拜托他们生产用来灌装曲酒的酒瓶,顺便去他们的厂子看过,阮小姐,‘玻璃罐头’这种东西,您听说过么?”
阿俏眼前一亮,点点头说:“见过!”
她上辈子见过,上辈子最后一两年,罐头这东西在省城里流行起来。玻璃制的罐头,令盛着的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易于储存、适合运输。
赵立人登时对阿俏刮目相看,如今罐头还不为人知,赵立人想:这小姑娘看着小小年纪,消息倒是灵通。
“赵会长可愿指点一二?”阿俏抬眼望着赵立人。
因为上回阮家执照的事儿,赵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