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开学前,放学后(下)(3 / 4)
于看到结局,知道真相后,还沉寂在作者的局中久久不能释怀。
因为,作者如此设计的最初意图之一就是为了挑衅读者。
相川只好暂时保持郁闷的沉默,赞美是不可能,攻击又没什么立场,除了那个瑕不掩瑜的“杀机”值得拿出来质疑一下,其他的部分实在构不成有效的槽点。
事实证明相川是对的,当第一批读者看完之后,预料中的大规模讨伐并没有出现,反而是一撮人扭扭捏捏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外和“还算不错啦”,而攻击者们果然抓住了“杀人动机”那个点进行“狂殴”,但气势显得举步维艰。
然后越来越多的读者入坑,以至于某些知名推理家都主动站出来对这则来自华夏的故事表示叹服。
“作者深谙我们推理之道,作者对我们的日常有着细致的了解,这个故事从某个角度折射了我们国家这个时代的问题。”
“这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校园推理故事的作品,是一部大人也能看的,作者不厌其烦地涉笔于某些生活细节,无非是为构制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为同类型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中关于师生关系的描绘,十分精确和贴切,这无疑增加了整本书的魅力,难得是,作者还将伏笔融入到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中,可谓一举两得。”
“最令人惊叹的是,最后解谜时,关于推理的明不是在静态的对话下进行的,而是一边做着紧张的动作,一边进行解谜,使全书悬疑性一直保持到最后,避免了冗长明时的单调乏味感,让读者的情绪始终维持在紧张状态,真正是所谓“绝无冷场”的佳作。”
“只能遗憾的一句,这位来自中华的古庸生先生,以其卓越的构思打败了我们千万读者,奉劝那些读书马虎的读者,要留心作者的每一段话,否则看到结尾处会有被作者玩弄的悔恨感。”
……
日本这个国度纵有千恨万恶,仍有一个有点值得我们警惕,他们是一个能主动认识到自己不足,并且进行改进的名族,他们崇拜强者,鄙视弱者。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才使得《放学后》不仅没有被迅速禁止,反而是被大举宣传,他们提醒甚至是鼓动自己国家年轻的一代:“永远不要松懈,那个已经强大起来邻居国度,并非对我们一无所知,这位古庸生必然深入地研究过我们的历史和现状,而像他一样的中华人一定不在少数,所以,打起精神吧,年轻人!”
接着,这本书开始在日本全国掀起热潮,顺利入围春秋大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