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2 / 4)
东军获胜后,全军南下翼城。与逃到这里的朱友恭再次对峙,同时以骑兵突袭太平关,正好碰上出关北上的宣武军张归厚部,将张归厚打得狼狈后撤。连太平关都丢了。
河东军出师大捷,晋州已经完全收复,宣武军被赶回了绛州。目前,河东兵分两路,正准备再战绛州,争取击败梁王主力。这种关键时刻,让晋王出偏师西进秦州,确实太过强人所难。要知道,虽然梁王连折两阵,但并未伤动元气,十多万宣武军正在绛州城下等着河东军的到来,接下来将会是影响河东局势的关键一战。
宣武军的骑兵究竟发展到了哪一步,一切都是未知数,还需要战场上的进一步打探,不过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宣武军中最善骑战的张存敬和李思安的去向,也许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这两个人——尤其是张存敬,他们出现在哪里,必然就意味着宣武的骑兵主力在哪里。
寻找张存敬和李思安的任务当场交给了高明博,张兴重的意图是,希望尽快确认宣武军骑兵主力的位置。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策略,只要机会合适,就立刻调集怀约联军、赵州军两支骑兵集团——如果他们在淄青的话,或者还可以再加上辽东保安军,以一万五千骑组成重拳,一举摧毁宣武军这支刚刚成型的骑兵,继续确保河北的骑战优势!
一万五千骑,这应当是近百年来卢龙所能聚集起来的最大规模骑兵力量了,如果不考虑后勤供应的话,以这样规模的骑兵集团,只要使用得当,几乎可以横扫天下藩镇!
这个计划很符合李诚中的心意,但能够实现,除了张存敬和李思安应该出现在合适的地点外,同时需要后勤司给予倾力协助,并且以后勤司的力量,能否完成这一庞大的补给重任,也是个未知数。
这项计划不是现在就能议出来的,所以只是一个思考的方向,军议中另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有关编制的重新拟定。
卢龙军现在实行一军两厢十营制,加上军部直属的双编制老营,总兵力六千四百余人。现在关键问题是军和厢这两级编制显得有些尴尬,打一场大战不够,打一场小战浪费。从上党行营和博昌行营的指挥效果来看,行营几乎已经将军和厢废弛,直接指挥到了营一级作战单位。
这样的指挥效果,其实与李诚中的指挥理念是很吻合的。后世的作战部队里,常常是师、军级高层,乃至军区一级的高级指挥系统,直接指挥到连、排,这种扁平化指挥体系是军队发展的终极,在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中,美国的指挥系统甚至做到了最高指挥系统直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