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2 / 4)
,更加贴近和龙山,而在绕过和龙山北麓后,将转向偏北方向五里外的鹿鸣洼子,然后沿着白狼水的支流鹿鸣溪继续向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调整。是为了在夜间行军时寻找到可以辨识的参照物——在夜幕下的和龙山身影和汩汩流淌的鹿鸣溪水声都是极好的方向标识。
大军行进的速度比张兴重的预想要慢一些,尤其是最初的十里地,足足行了一个时辰。因为事起仓促,许多部队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开始的时候有些都和队还出了一些小问题,比如队形不够严整。前后队形或脱节、或相挤,还有一次发生了部队前进时与前方引路的骑兵都相互错过的情况。好在没有多久便重新找到了彼此,部队在偏离了目标路线半里地后又回到了正确的方向上来……,这一切都在张兴重可容忍的范围之内,他对指挥部队的基层军官还是有信心的,这些基层军官大都是白狼山时期的老兵,这样的夜间行军在当时经历过很多次。他同样对这支部队的士兵很有信心,这些士兵以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的练兵方式训练而成,虽然训练时期比较短,但对于遵守纪律的条件反射般的服从性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军队。他相信只要给部队一个适应的时间,这支军队就能很好地做出自我调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张兴重的眼里,李诚中的练兵方法说起来其实很平常,本质上不过两点,即对士兵的纪律性训练和对基层军术意识的培养。只不过这种练兵方式将所要达到的要求一一明确细化,将各种训练具体而微到了极致的程度。在这种练兵思想指导下,士兵被训练成如同一个个木头人一般,对纪律和服从性的追求达到了极端盲目性;而基层军官的培养则同样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对他们的培养要求太过严苛,可以说是以军中重将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基层军官,似乎在李诚中看来,这些基层军官——包括伍长、伙长和队正都是一个个高阶军将,不仅要求他们懂练兵、会指挥,还要求他们能识文断字,书写军报!
就是如此平常的两点训练方法,恩,或许还应当加入一点,即团队荣誉感的培养——这些用语都是李诚中挂在口头上的常用词,造就了如今这支奇怪的军队。张兴重能够在这支军队上找到一种独有的气质和内蕴,但具体是什么样气质和内蕴,他真的说不上来。但这样的气质和内蕴使得这支军队在面临突发意外的情况下却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这一点已经在白狼山外和品部的决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张兴重越来越喜欢这支军队,对他这样的高级指挥官来说,指挥这样的军队真是一件十分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