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重生之中国大作家 > 第148章 星期五晚上

第148章 星期五晚上(2 / 3)

可见我国对作家是如何看待的了。至于作家的社会地位什么,也就那样了。

这早就没有了文化大爆炸那十年的耀眼光环,也没有了民国时期的好日子。那时候,在报纸上面发表一篇文章,稿费丰厚。

1981年5月,保定文学刊物《莲池》发表了莫言处女作《春夜雨霏霏》。他拿到了七十多元的稿费。

当时,他们连长一个月的工资也才二十元左右。莫言买了酒,买了烧鸡和战友们痛饮了一番。

民国时期,报业和出版业已经完全市场化运作,稿酬形成了很正规的制度,因此催生了一大批职业作家。

从一些史料来看,只要是一个作家能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生活应该还是比较滋润的。

在上世纪30年代,千字2至3元,是通行的稿酬标准。而名家的稿酬,则可以到6元以上。

鲁迅给《申报》写副刊,报酬是千字六元。著名作家张恨水,与世界书局签约,以每千字8元的价格,创作四部小说。以张恨水当时的江湖地位,这个标准应该是顶级的了。

这个时期的货币单位“元”,绝非今天的人民币元可比,当时的元,是指银元。一块银元在当时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当时北平图书馆的年轻职员谭其骧的怀忆,他当时月薪60元,另外在北平一些大学兼课,也发表一些东西,课酬每节课5元,稿酬也是每千字5元。

这样他每月大约是超过100元的收入。这个收入在北平过的生活,谭先生在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留恋不已。

单身时房租每月5元左右,吃包饭每月10元出头(谭先生嫌吃得不好不肯包饭,天天在外面下馆子,一顿饭也花不了一元钱),家具柚木书桌柚木床,也不过是10元左右。

出行更是便宜得惊人,“打的”(坐黄包车)从景sx门到东安市场,只要7个铜元(1银元等于460个铜元)。

谭其骧喜欢听戏,看一场杨小楼的戏一元二,其他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叶盛兰等名角,都是1元。

看起来文化消费相对较贵,不过想想都是全国顶尖的大腕,这个价格也算合理。到了1937年,谭其骧甚至每月花20元给自己雇了个秘书,负责抄抄写写。

这样的消费水平意味着,一个单身汉,每月有20至30元,就可以在北平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这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普通的作家,只要够勤快,每月发表个三五万字,在北平的日子就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今天前妻也没找我复婚玄学,我就会亿点点大佬都爱我[快穿]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高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