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难阻颓势(2 / 3)
态之紧急,忙看向旁边诸葛亮,诸葛亮也是面色严峻,微微颔首,对刘封之言甚为认同。
“子威,你以为此时该当如何?如今刚胜了曹军,入了樊城,若是即刻便撤离,且不说去往何处,我军士气却是半点也无了。”
刘备刚率大军到此,十分不愿再次离去,刘封见诸葛亮此时并不插话,也不知其心中如何打算,便索性将自己计策说于刘备二人,看其如何反应:“封以为,此时万万樊城不可久居,应尽早离去,唯有二地,可解此围。”
“何处?”刘备急忙问道。而诸葛亮也是双目微张,显是对刘封此两地颇有兴趣,刘封一见诸葛亮表情,便知其心中也是有了计策,只是不知二人所想是否一致。
“一者,可过汉水直取襄阳,刘琮年少,襄阳之人皆仰慕父亲威名,不如取了襄阳,取刘琮而代之,荆州军士共二十余万,更兼有数万水军,曹军乃是北地之人,多不喜水战,若能取得半数,便足可抵挡曹操大军,退了曹军,我军便以荆州为本,逐步扩张,逐鹿天下;二者,唯有火速前往江夏,刘琦公子已于江夏站稳脚跟。父亲对其有恩,刘琦公子又与蔡瑁不和,蔡瑁降了曹操,刘琦必不能降,待到了江夏,便可远拒曹操大军,待其撤军,再徐徐图荆州之地。”
刘封这两条计策,又是一进一退,不与急于与曹操大军交战,刘备听罢,也是深知其中道理,然而过了片刻,刘备却又是犹豫起来。
“那刘琮与我,乃是叔侄,若是此时取了襄阳,景升刚刚身故,我将其置于何地?如此又是不忠不义,不可如此!”
刘封听罢又是长叹一声,刘备爱惜名声之心,刘封倒是可以理解一二,但值此危难时刻,刘备却依然顾及名声,刘封心中也是颇为无奈,心知此计已然无用。此时刘备又道:“若是前往江夏,倒不失为一条退路,军师以为如何?”
显然,刘备心中已然想要暂时退去江夏,以图后效,只见诸葛亮沉思片刻,对刘备言道:“子威将军之计,倒是可行,然我军情势危急,不可尽信于江夏之军,不如如此,派云长带五百骑兵火速赶往江夏,先行通知刘琦,叫其早做准备,我等不如弃了樊城,先去往江陵,若能得了江陵,便足以拒曹军于城外。”
刘封听罢,心中又是一声叹息,诸葛亮如此舍近求远,既想遂了刘备保全名声之心愿,又不愿刘备呈现溃败奔逃之势,于是便想出了这折中办法,如此一来,刘备大军,不折损过半,怕是难以抵达江夏。
诸葛亮之计策,皆是迎合刘备心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