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议(2 / 4)
怎么办?”
“吴军北伐的话,咱们有可能击败他们吗?”
“有没有可能与吴国再次议和?”
……
众臣虽然不见得都敬重敬翔,不过对于敬翔的见识才干大家却是佩服的,对他做出的判断也没人站出来质疑。
即便是朱友贞信任的张汉杰、赵岩二人,他们也没有质疑敬翔的判断。
“够了!如此吵闹,成何体统?”见众人议论纷纷,场面有些混乱,李振站出来呵斥道。
制止众臣的纷乱后,他转而看向朱友贞,深深一拜道:“陛下,敬大人所言有理,吴王杨渥势必不会拖延太久,还请陛下早做打算。”
“早做打算?”朱友贞叹了口气,满脸忧愁的道:“卿让朕早做打算,却不知朕如今还能作何打算?”
一谈到吴国北伐这件事,他心中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原本以梁国的军力,能够挡住晋军的南下就很勉强了,但一想到吴国随时可能北伐,他的心中就感到十分沮丧。
只要吴国北伐,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将化为徒劳。
原本他还指望着拖延一日算一日,说不定吴国或者晋国内部突然发生什么大变,让梁国找到机会得以转危为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指望很快都成了奢望。
身为梁国的皇帝,他固然是中原至高无上的主人,掌握着无数人的生死,但同时他的身上也要肩负起常人难以想象的重任。
历史上的他之所以在晋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会选择自杀身亡,除了开封当时兵力空虚,难以防守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连的战败让他感到绝望。
正是这种绝望,让他放弃了出逃外地,东山再起的打算;同时也放弃了据守城池负隅顽抗,坚守待援的打算,而是直接自杀,将梁国推向最终覆灭。
而如今的梁国面临的局势比历史上的梁国还要严峻,朱友贞身上肩负的压力自然比历史上的他还要大。
他之所以到如今还没有崩溃,不过是心中还存了一丝侥幸而已,只要吴国还没有北伐,还没有打到洛阳来,他就还有一丝希望。
不过他心中的沮丧和颓然却是一日比一日浓厚。
“昔日先帝全盛之时,王师范、赵匡凝等藩镇尽皆束手,李克用、李茂贞等亦慑服于先帝军威之下,至于淮南杨行密,更不过是偏居南方一隅之地罢了。不成想如今我梁国局势竟是糜烂至此,这难道是上天厌弃朕吗?”
听朱友贞说出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