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广德(3 / 4)
吴王杨行密,无不说他如何仁德,如何信义,便是田覠、安仁义等人造反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但他也没有出手,而是等到最后几人正式造反,这才派兵平乱。
这看上去是何等的仁厚?不过在杨渥看来,杨行密这么做未尝没有纵容其为祸的想法。
其实,在这个乱世之中,真正能够统领一方藩镇,建立一方基业的人物,怎么可能单单依靠仁义?别的不说,在创立基业的早期,杨行密可没少杀人,甚至对盟友翻脸的事情也没少做。
通过各种手段,他才得以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最终立下淮南的基业。
等到他的基业大致稳固之后,杨行密这才变得“仁厚”起来,对于部下很少动手杀人,即便是俘虏也会以礼相待。
不过光凭仁厚毕竟不能长久,部将之中难免有不服法令,为非作歹之人,杨行密又不愿再随意杀人,免得坏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名声,所以这时候他最习惯的处置办法就是骂。
是的,骂。
杨行密出身草莽,骂人的本事也很强,常常将部下骂得想死的心都有了。
比如刘信,他有一次喝醉了酒,刚好杨行密召见他去商议军情,见他这么一副醉醺醺的样子,当场就开骂起来。
最后刘信被骂的“怀疑人生”,连夜就骑马出城,一个人也不知道跑哪里哭去了,直到第二天才回来。
对刘信是如此,对其他部将同样如此;当然,对于朱延寿这个小舅子自然也不例外。
杨行密不仅经常让朱延寿替他背黑锅,而且还时常因为一些小过错就谩骂他。
或许其他人被骂后还能忍受,但朱延寿性情十分刚烈,受不得半点委屈,如何忍得住杨行密的谩骂?这自然就成了两人之间的第一个裂痕。
除了背黑锅和遭受谩骂外,导致朱延寿造反的第三个原因自然就是继承人的问题。
杨行密在清口之战后一直身体不好,而且年纪大了,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也要想一想自己身后之事。
而朱延寿那时候才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所以杨行密那时也有将朱延寿培养成备选的想法,这在无形中就提升了朱延寿的野心。
不过后来随着杨渥逐渐长大,杨行密自然将心思转移到自己儿子身上,对朱延寿也就冷淡了许多,甚至开始想方设法的打压,好为自己儿子铺路。
可以说,朱延寿造反,杨行密在里面绝对做了一些推手,一步步将其逼到造反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