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变革(2 / 4)
建立禁军,这也是吴国的一大特色。
虽说各国都有禁军存在,比如梁国的神捷军、龙骧军,这些都是禁军。
不过这些军队在梁军中只是少数精锐,并不是梁军的主力。
在对外征战中,真正担当主力的军队还是那些被掌握在一个个节度使或者刺史手中的军队。
而吴国却是不同,对外征战的主力就是禁军,这是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军队;而那些地方刺史手中的厢军不仅老弱不齐,更是战力堪忧,一般只担任运送辎重和守城等次要任务。
若是按照吴国的那套制度来,少不得就要大幅度削减众将手中的兵权,这与之前的军政分离又有何区别?
不过是一个削弱将领的民政权利,一个削弱将领手中的军权罢了。
这种容易造成晋国众将离心离德的政策,李存勖自然会感到犹豫。
张承业笑着解释道:“大王多虑了。当初淮南实行军政分离时,这些政策可是同时实行的。”
“当年淮南实行军政分离时,那些地方刺史要么转为领兵将领,以后都作为武将负责征战;要么就继续担任刺史,不过不再负责征战。”
“与此同时,淮南又建立了禁军的雏形,开始将军中精锐抽调出来,专门负责征战。”
“那淮南当初同样面临各方压力,但他们坚持同时实行这么多的改革,这才有了如今的局面;难道说大王仅仅实行其中一部分,还要担心动乱吗?”
是的,当初淮南的确是同时实行建立禁军和军政分离的政策,所有刺史都必须做出选择。
而一旦选择做出,日后想要改变就很难了。
这么大的变动,也全靠当时杨行密威望足够高,再加上那些老将中有不少都是那种没多少野心的人,在这些人的支持下,淮南的变革才得以顺利完成。
如今的晋国想要同时实行军政分离和开设禁军,这其中的风险之大自然是李存勖也不愿面对的。
不过如果只实行其中一部分的话,牵扯到的利益就小多了,李存勖还是不担心的。
所以沉吟片刻后,他郑重答道:“建立专司征战的禁军自然无妨。不过七哥觉得,这禁军的规模应该多大才合适?此外,将领人选又该如何选择?”
整个晋国的国力只有这么多,所以能够维持的军队数量也是确定的。
若是新建立的禁军规模太大,那就意味着需要从各部将领那里抽调太多军队,显然得罪人太多,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