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2 / 4)
都能够世袭罔替,那么过上几百年,岂不是要出现爵位泛滥的情况了?
不过若是所有的爵位都要降低一级继承,那样的话似乎又有些太严苛了;而且也使得爵位不再尊贵,不利于笼络功臣。
这个时代其他藩镇所建立的国家,一般对于爵位的册封都是非常慷慨的,封国公的不在少数,甚至连封王的都有不少。
在这一点上吴国的爵位既然没有那么“慷慨”,那就需要在其他地方进行补偿,用这种可以世袭罔替的爵位来笼络功臣就是一种好的选择。
总之,现在的爵位之法,一来可以让部分人的得以世袭罔替,以笼络功臣;二来又能通过逐级降低的办法减少勋贵人数,防止爵位泛滥。
或许这种办法还是治标不治本,过上一定的时间后世袭罔替的勋贵还是会达到一定数量,不过杨渥觉得,若是吴国真能延续到那个时候的到来就不错了。
另外,与这个时代许多国家实行的爵位制度的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吴国所册封的爵位都只有封号和食禄,而没有封地。
并且杨渥还将各个封爵的食禄定得相对较低,以尽量减少国家负担。
对于那些封爵的获得者而言,他们同样更加看重的只是这个爵位所带来的荣耀,而非通过食禄带来的实利,所以对于杨渥规定的较低的食禄众人倒是没有什么意见。
至于所谓免死铁券,杨渥原本也打算赐予,不过后来却是想到,若是真有功臣犯下大罪,那所谓免死铁券也免不了他们的罪行,像明朝历史上那么多获得免死铁券的功臣,最后又有几个获得了善终呢?
反而赐予铁券可能鼓励其中某些人恃之胡作非为,到时候还要让杨渥为难,倒不如一开始就不给。
武义元年正月十五日,在朝中百官以及各将军都已经分封完毕,其他盛大祭典也已经完成后,封爵的各项准备同样已经办妥。
这一天一大早,众臣身着官袍,按照文官在左,武官在右的顺序排列,聚集在王宫外,等候举行正式的封爵大典。
不久,众官便见到一群人身着冕服而来,这些都是今天将要获得封爵的功勋之臣。
见到这些人,其他未能获得爵位的文武官员不由感到羡慕。
如今的吴国正一片兴兴向荣之中,有杨渥这位明君的统领,有高勗、李神福等能臣名将的辅佐,有二十万精兵的守卫,吴国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相应的各种爵位自然也显出了其尊贵之处。
辰时整,随着上朝时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