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罗岛(2 / 4)
立即投入建设的。
比如前不久涟水巡抚刘威提出投入人力疏通大运河,这一条杨渥就同意了。
大运河自从隋朝开通以后,在大唐盛世时曾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南北经济的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
但到了如今,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淤积堵塞,在淡水季节水面较浅时甚至连小船的难以通行,这显然会影响到淮南对北方各州的掌控,甚至连将来淮南发动北伐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疏通运河这种完全有必要的工程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杨渥的高度重视。
“看到了吗?这就是水稻。咱们平时吃的米饭,就是从稻田里面种出来的!”杨渥轻轻从路旁的稻田里抽出一支稻穗,向身后的几个小家伙们解释道。
这几个小家伙,正是杨渥的三个弟弟,今年九岁的杨隆演,七岁的杨濛以及六岁的杨溥,此外还有两个小家伙也一同跟了来,这便是程勋的侄孙程宗以及刘仁赡,他们是以杨隆演的伴读身份来的。
杨渥可不想杨家的族人长大后五谷不分,高高在上的脱离百姓,闹出像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来。
所以趁着这段时间比较空闲,杨渥便带着几个弟弟出来见识一番,将来其他几个年纪更小的杨家子弟,等到他们大一些后也要来接受这些教育。
不过其他几个小家伙显然年纪还小,到了这里也只顾着玩耍去了,毕竟他们在节度使府中长大,还没见过这样的野外风光,若不是杨渥约束着他们,只怕他们早就玩疯了。
倒是今年已经九岁的二弟杨隆演和才六岁的刘仁赡已经比较懂事了,他们缠着杨渥不停的询问着。
“哥哥,这种水稻从种下到收获,一共需要多长时间?”
“大王,这种水稻每一亩地能收获多少?”
……
这一个个问题,一开始还让杨渥感到高兴,毕竟他对这两个小家伙可是寄以厚望的。
可以预料的是,将来北伐之时,他肯定是要亲自领兵出征的,到那个时候他自己的儿子年纪还小,只怕还不足以担负起坐镇后方的任务,而二弟杨隆演到时候年纪却刚好合适。
至于刘仁赡,这可是将来的名将种子,这么小的年纪就如此聪明好学,自己再好好培养一下,将来取得的成就或许比历史上的更大。
不过不久之后,杨渥就有些额头冒冷汗了,因为这两个小家伙问的问题越来越难,到了后面连他都有些招架不住了。
毕竟他前世就没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