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国债(3 / 4)
做肯定会丧失民心,前段时间的粮价风波就已经给百姓造成很大影响了,再这么做只怕会出乱子。
“简单,答应他们,借一贯钱,三个月除了归还本金外,还给出一百文的利息,总共借十万贯。节度使府以秋税作保,给他们立下文书,想必他们会答应的!”
“这……”高勖皱眉道:“给的利息会不会太多了?”
三个月就有一成利息,这与高利贷也差不多了,高勖自然不愿意。
“这是第一次向百姓借钱嘛,百姓心中未必信任咱们,利息高一点正常。等到下一次百姓见咱们说到做到,双方有了信任,这利息就可以下调一点。”杨渥笑道。
“以后随着信任的加深,利息可以逐步下降,到时候即便是比正常利息低一点,想来也会有人借钱给咱们的。对了,诸位大人若是有余钱,也可以借出来。”
杨渥的意思其实就是发行国债。
历史上,许多时候,因为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朝廷税收的收入相对不足,这时候解决办法往往就是三种,一种是开征新税,一种是预征税收,第三种便是皇帝自掏腰包。但这些都不是好办法。
前面两种办法无疑是自掘根基,后一种办法一般是那些相对仁厚的皇帝的选择,不过这对皇帝的私人腰包损失太大,也不是长久之策。
而国债却没有这些缺点,反而有诸多好处。
严可求眼前一亮道:“此法可行,而且可以获取民心,只要百姓借钱给咱们,他们就和咱们绑在一起了。将来咱们若是打仗打赢了,他们才能得到好处;若是输了,他们也要受到损失。如此一来,他们岂有不支持咱们的道理?”
骆知祥更是赞同道:“不错,以后若是临时有什么需要增加花销的地方,也可以用这个办法解决,这样一来就不必临时加税,给百姓造成巨大负担了。”
增加税收造成的动荡实在太大,而且一般税收增加后再想要取消就有些困难了,这样百姓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
至于说向百姓借钱会不会丢了面子,如今在场这些人却没有人考虑,毕竟他们都是身处乱世,讲究实用,没有那么迂腐之人。
听了杨渥和骆知祥等人的意见,杨行密点头道:“那就照你说的办,只是此事要快,不要耽搁太久。”
“是。”杨渥点头答应。
“大王,瞿章等人闹出如此大的动静,他在淮南多年,肯定有不少亲近旧部,对这些人要如何处置?”这时候,殷文圭躬身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