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军队整编(2 / 3)
的,身高太矮的,力量不够的,武艺不熟的,射箭的准头太差的等等,只要是不符合标准的,都会编入州兵;而符合标准的精锐则会重新整编,按照军-师-卫-都-营的编制进行编组。
计划一出炉便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将领当即便跳出来表示反对,其激烈程度比之前徐温上书提出要搞军政分离时还要大。
这些反对者们大肆攻击着这份整编计划,有的认为如今正是战时,军队不宜作出太大调整,以免影响前线将士们的士气;有的认为杨渥的整编计划提出得太过草率,之前都没有和大家商量过;还有的干脆就在具体细节上做文章,专门寻找计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不过在众多反对者的声音中,也有许多支持的声音,而且这些支持者大多都是军中能力较强,功劳较多的将领。
对于这些人来说,都想建功立业,就必须有一支更加强大的军队,杨渥的整编计划毫无疑问就能让淮南军队战斗力变得更强。
而那些反对者之所以反对,并不是说他们就看不到整编计划将会带来的好处,不过这些人或者是能力缺乏,依靠混资历得以提拔的,或者干脆就是降将出身,考虑到当时的具体局势才让他们担任高位。这些人早已失去了进取之意,只想着就这样得过且过下去,加上他们大多与杨渥没什么交情,所以担心整编之后会将他们手中的军队给整没了,自然会反对。
不过相对来说,支持整编计划的都是军中的一些实权将领,比如在广陵的秦裴、李德诚等,以及远在外地的台濛、李承嗣、王绾、张训、李简等人,甚至连远在军前的李神福在得知消息后也立即上了奏章表示欢迎。这些将领实际上早就觉得如今淮南的军制有不少问题了,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在得知消息后都选择了支持。
而在反对者那边虽然反对的声音很大,但真正拿得出手的将领却一个都没有,自然没法与支持者一方相对抗。
而接下来杨渥又趁机宣布将会成立枢密院和统兵司这两个衙门,那些不再负责领兵的将领可以安置到这两个衙门中去。
有了这个安排,那些反对者的声音进一步弱了下去,最终在那些军中实权人物的大力支持下,军队整编的计划被通过了,唯一存在疑点需要讨论的地方就是,按照的杨渥的选拔标准,只怕淮南军队能够通过考核的连一半都不到,需要降低标准。
对此杨渥的对策是制定一高一低两个标准,只要能通过较低的那个标准的士兵,就可以进入整编后的新军,称为正兵;而能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