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鸣凤记(2 / 3)
清代才有的,那么在他眼前排演的,又是什么呢?
就此问题,志文问过宋献策,宋献策完全不知如何回答,只说戏就是戏,哪有这些名堂,无奈之下,志文只能根据他自己那点可怜的戏曲常识分析,这应该就是后世号称“百戏之祖”的昆曲吧。
“咦!”按下性子细看戏本的志文,却是发现这《鸣凤记》虽然叫“记”,戏名“鸣凤”听上去也是才子佳人的套路,但却压根不是讲儿女情长的。
整部戏共有四十一出,从头到尾完全演完,估计得两到三天,与这两天所看的戏相比,完完全全是一出大戏了。
《鸣凤记》讲的是大明嘉靖年间,以夏言为首的一派大臣,同严嵩严世藩父子争斗的故事,整部戏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但志文粗粗一读,却觉得还有些看头。
尤其是《吃茶》、《写本》、《劾》、《斩杨》几出戏,把历史上因弹劾严嵩而死的杨继盛,在生死攸关间与严党面对面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气节,描写得颇为成功。
“有意思。”志文情不自禁地低声说道,颇有兴味地继续往下看。
《鸣凤记》别出心裁,算是打破了当下戏曲作品以生、旦为主的格局,在长达四十一出的戏中,生的戏在第十五出就结束了,其后原本的二号人物-夏言,反而成了主角。
之所以叫鸣凤记,是把夏言等反对严嵩的十位大臣称为“双忠八义”,把他们与严嵩相斗的精神喻为“朝阳丹凤一齐鸣”。
“总算等到你了。”志文大体看完戏本,展颜笑道,终于把沉迷在生旦唱腔中的宋献策给惊动了。
“咋了,志哥。”
“给,你看看。”志文把戏本递了过去,低声说道,“明天这出戏,总算是有皇帝出场了。”
宋献策接过,才一看到戏名就说,“原来是这出戏啊,倒是难得,这种大部头的戏,也不是轻易就能看得到的,不错,的确有皇上的戏,还是本朝世宗(嘉靖帝的庙号)的戏。”
“唷,听你口气,对这戏很熟嘛。”志文说道。
“鸣凤记嘛,以往一年看不上两回,唱腔曲调不敢称熟,不过情节梗概还是了然于胸的。”宋献策很是自信地说道。
“这戏早就有了?”志文问道,看宋献策这模样,鸣凤记不像是才出来的戏。
“早有了。”宋献策答道,“按我老师的说法,大概隆庆年间就出来了。嗯,隆庆是穆宗的年号,在嘉靖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