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隐蔽财富大转移(5 / 6)
免的信贷收缩导致了繁荣与萧条交替循环的周期——这是一个正确的商业周期理论的雏形,但这个理论还不够丰满完善,直到一帮奥地利人的出现。
奥地利人米塞斯(ludises)在维也纳师从庞巴维克(eugenvonb?hm-baheoryofmoneyandcredit)中为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奠定了框架。米塞斯的学生哈耶克(friedricha.hayek)对奥派商业周期理论也有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974年凭此成果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遗憾的是,米塞斯在1973年去世,与诺奖殊荣擦肩而过。
要明白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首先必须理解利率的作用。利率不仅仅是租用货币所需支付的价格,它还协调着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着生产结构。
当利率由市场决定时,更多的储蓄意味着可贷资金量供给更大,因此利率(货币的价格)会下降;人们选择储蓄是因为他们期望这部分财富可用于未来的消费,而不急于享受当下的消费,与此同时,由于更多的储蓄降低了利率,对企业来说,投资更长远的、更宏大的、更具风险的项目变得更为合理划算,所以,低利率拉长了生产结构——这一切都很自然,人们的时间偏好是相互匹配的:未来的消费匹配未来的生产。反之亦然。
然而,利率被垄断的中央银行操控着,央行对市场的干预扰乱了利率这一重要信号。央行通过变着花样凭空印钞票的方式促发信贷扩张、通货膨胀,人为压低了实际利率,在储蓄不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造了储蓄充沛、资源富余的假象,此时利率便丧失了协调经济的作用:见到低利率,企业大举开发新项目,更多地投入到长期的、不确定性更大的、原本利率较高时不赚钱的、需耗费更多资本的项目中,而民众消费的时间偏好并未变长远,甚至会因利率降低变得更偏好于当下的消费,因此造成当下的消费与未来的生产之间不能匹配,消费者和生产者此时均在争夺眼前有限的资源——这一切从短期来看是“欣欣向荣”的,经济是一片火热与繁荣的景象。但最终,由于时间偏好没有匹配,当长期投资的项目变得无法完成或无利可图时,亏损、倒闭、破产、失业潮随之而来,这个基于错误投资(malinvestment)与过度消费(overnsumption)的非理性繁荣随即崩溃——泡沫破裂了。
上述就是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的基本模样。对奥派商业周期理论的批判有很多,最常见的声音是:“企业家不会那么傻,总被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