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南柯一梦(2 / 3)
此高档的住宅,要是搁在今天,哪个姑娘不哭着嚷着猛扑上去?即便对方是个矮子,也会越看越高大。要不是武大郎卖炊饼将婆娘养得白白嫩嫩,一竹杆打了西门大官人,祸起萧墙。武大的后半生还是应该是很幸福的。
文学作品总是会折射某些社会现实,但千年之后的民众会反应如此强烈,可能是太羡慕武大郎的“幸福生活”了,其中的焦虑与窘迫可见一斑。
人们羡慕武大郎的背后,更多的是羡宋朝人普通人幸福和安定的生活,羡慕武大郎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宋朝无疑是一个非常富裕的社会,这一点似乎没有什么争议,《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城市的繁华,搬到现代社会也不落后。
不仅如此,宋代官方对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保障主要表现在,医疗救济、养老救济、丧葬救济等等。
元符元年(1098年),宋朝官方颁布居养法,规定对鳏寡老人、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月给米豆、病者药之、死者葬之,一切免费。并且设立不同社会福利保障机构,如居养院,收容乞丐之处;安济坊,有疾治病之所;漏泽园,死后安葬之地。
死后,官方还负责聘请僧人为死者超度亡灵。每年所需费用约五百万贯左右,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的权臣蔡京对此有很大贡献,当时他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安济坊,由中央财政拨款,面向全社会开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宋朝不仅穷人有保障,同时也是一个文人辈出和文人幸福的时代。君不见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试问哪朝哪代,文人有这等身份和地位?
朝堂之上,包拯吐沫横飞,仁宗皇帝不得不以绢试脸,而老包却只当不见,仍然在慷慨陈词;江湖之上,范仲淹妙笔生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宋一代,是华夏知识分子活得最滋润的时期。也是华夏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的社会。
与宋朝人生活相对应的是,一位现代“北漂”网友在日记中所记载的生活,他说他在京城,至少是十余年来,没有去过一次剧院,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有听过一场音乐会,没有游过一次公园……是没有钱吗?
不是。是没有时间吗?但也不全是。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心情!头上顶着新的“三座大山”;身旁发生著一件又一件“下-岗”、“拆-迁”的事情……你说,我有心情买一张票,坐到辉煌的大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