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又来了 上(2 / 3)
所衡的轻重的是非。所以,决用不着较准,只要估一估就明白了……
总之,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在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然人!“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节选自鲁迅《估(学衡)》(笔者注:当时他以风声这个笔名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这篇文章。读读这几段就知道他老人家为毛敌人多了。)
“我这位‘好好先生’拜读了风声先生八月九日在本报发表的杂感。风君学识深厚,我所不及也;行文痛快淋漓,也让人击节。
不过作为好好先生,我有一言不吐不快,《学衡》派中的吴君和我在纽约就有过当面的交流,他维护国粹的心意还是好的,他对于“国粹丧失,国将不国。”的忧虑也不能说是完全不对……
所以我认为不宜对《学衡》诸君太过苛责。”
——节选自鸿渐《再估(学衡)》
“鸿渐先生的那篇《再估(学衡)》尽显他留洋绅士的骑士风度,只不过这里是中国,费厄泼赖精神应该缓行……”
——节选自鲁迅《再再估(学衡)》
“风声先生的《再再估(学衡)》让我很是讶异。风君笔法诚为老辣,胸襟却颇偏狭,他的文章似是出自绍兴师爷之手……”
——节选自鸿渐《再再再估(学衡)》
“近日我的两位朋友风声先生和鸿渐先生因为对《学衡》派的不同意见,在《晨报副刊》上兴起了一轮笔战。我认为他们对于推广新文化运动的意志都是坚决的,只是态度不同而已……”
——节选自胡适《关于风鸿之论的一点看法》
“1922年,同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员干将,却因为对于《学衡》派的不同态度在《晨报副刊》上发生了一次著名的论战,号称‘风鸿之论’。
这两位便是白话文第一人和第二人的鲁迅先生和鸿渐先生。不过他们当中究竟谁是白话文第一人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部真正的白话文小说,因此他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人。
但是也有人说,鸿渐先生的白话文作品不仅在量上远远多于鲁迅先生,就算在质上也要高了一筹。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