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细、白、香(3 / 4)
是大工业化或者说商业时代的必然,也没什么好说的。
其实别说没条件的城市居民了,就是有条件的那些自种小麦的农村甚至于山村,都基本不搞自己磨面了,而是换面。
理由很简单,实惠,而且省事。
至于营养什么的么,没人会在乎,或者也是不知道其中究竟。但就算知道了,会怎么做,其实也难说。——习惯,以及周围别人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切,都是一个看一个的。
所以别说什么二十一世纪,在日常最基本的面食方面,除了能放开量吃这一点上完胜古人之外,在质量方面,全面退滑,与古时不可同日而语。
古时能打一百分的话,后世就只能打二十分。
这是前世。
这一世,小麦,是绝绝对对的“原生态”,这一点,不用任何怀疑。吃的,也是“全麦粉”,这一点,同样也不用任何怀疑。
但是……
万事就怕一个“但是”。
但是在小麦到面粉的加工过程中,完全可以说是粗制滥造。或许,那加工出来的东西,只能说是“麦粉”,而称不上是“面粉”。
别说细腻什么的了,他们敢不敢加工得粗细平均一点?
随手掏一把大院往常的麦粉,放在手上,不管是方天,还是前世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得到一个感觉——
硌手。
没错,就是硌手。
整体很粗,然后在整体很粗的基础上,还粗细不均。
但这样的东西,用来做干面包毫无问题。:)
以他们的技术手段,能不能加工得精细一点呢,均匀一点呢?
能。
绝对能。
但这里,就涉及到所谓的习惯问题了。
大家都这样搞,而且也毫不影响做面包,费时费力地细细加工,——有毛病不成?
所以一直以来,方天毫无纠正他们的想法,那样做纯属蛋疼。而这时么,有了免费的且相当充沛的水力可使,不用白不用,而且也顺便让这些土包子见识一下,面粉还可以是怎样的!
就是现在这样的。
石磨下的大木盆中,面粉已经积得很多了,堆在一起,就像是微型小山一样,小雪山。
而用三个字来概括这面粉,就是,细、白、香。
因为石磨很大,从小麦的输入到最后的面粉输出,中间那麦与粉不知被碾压了多少番,所以“细”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