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霸气侧漏的中国皇帝(3 / 4)
尽其力来简单的理解。
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所以新儒学的‘仁和礼’是不可分的。
而具体的实践上,叶邦伟扣着的就是孟老夫子的‘民贵思想’了,民贵而君轻,把“民”置于学说的中心。这是叶邦伟的一次大冒险,但显然他赌赢了。
而旧儒所推崇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那一套,叶邦伟也做了新的解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涵一方面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则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所以,在居上位者违背仁和礼的时候,居下位者是可以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手段来维护仁和礼的。那就像孟子对魏惠王说的: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大体的一瞧,叶邦伟所主张的这些思想并没多少是他自己独立想出来的,很多方面都是之前一次次大辩论的时候就被报纸公开刊载的。但难得的是,叶邦伟把这一切都系统的组合起来了,而且剥离了很多很多的‘奇淫技巧’。
最最重要的是,打着‘复古’旗号的叶邦伟在刚刚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时候,并没有遭受到陈鸣的雷霆一击,这也就是说‘民贵思想’朝廷是认可的。
十年沉浮,叶邦伟从一介新人走到了一介儒宗,从‘名满天下’走到了‘誉满天下’。他没有走进官场,而是在学界立足了脚跟,并且在三年前成均公学的老校长刘文退休之后,被应聘为成均公学的校长一职。
叶邦伟,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公学的校长么。但叶邦伟身边的将军就没有人知道了,陈汉代表的将军那一个个都可以说是国之干城,可是南京城里不仅仅有代兵的将军,大都督府里光主事的,手握实权的将军都有好几十个、近百人,那些没什么实权的就更多了。鬼知道眼前的这个是从哪冒出来的啊。
杨芳站在校长的后头,在叶邦伟转过头去审视底下的学生方阵的时候,杨芳心里头却还在为马上就要开始的一波演讲担忧,自己可别漏词了啊。
他今天来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正式通知成均公学展开军事训练的事情。这并非仅仅一个成均公学的事情,而是整个陈汉都要推广的一件事。
皇帝五天前已经正式下令征召三十万人入伍了,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