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立陶宛独立(2 / 3)
被封锁和制裁的泥潭。所以自从第比利斯事件之后,虽然在波罗的海三国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冲突,可是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层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克制,他们始终希望通过对话来解决波罗的海三国的问题。
不过戈尔巴乔夫虽然有心和波罗的海三国的领导人好好的谈一谈。可是人家却未必领这份情。在立陶宛,立陶宛共产党发起了是否脱离苏联的苏维埃会议表决。这项举动让立陶宛共产党一下子分裂成了亲苏和反苏两大阵营。不过在立陶宛毕竟还是立陶宛民族占据了绝大多数,所以亲苏阵营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尽管中央一再拒绝承认立陶宛苏维埃会议表决的结果,可是表决依旧按照计划举行了。
早在表决之前,戈尔巴乔夫和苏共高层就连续发表讲话,宣布无论立陶宛苏维埃会议表决的结果如何,中央都拒绝承认表决的结果。而在表决结束之后,结果也随之出炉,大约七成的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代表参与了投票,而赞成独立的人数更是过半。就在立陶宛表决结束之后,立陶宛政府正式宣布立陶宛脱离苏联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立陶宛宣布独立的消息虽然早在谢廖沙的意料之中,但是他还是感觉心里有些说不出的滋味。但是谢廖沙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对于苏联最重要的问题绝对不是立陶宛的独立问题,经济改革失败带来的社会动荡才是根本问题。只有让经济出现了好转才可以平息社会的矛盾。这也是谢廖沙始终不热心仕途的原因,现在去坐苏联领导人的位置,恐怕就跟坐在火山口上没什么区别。一旦危机爆发,恐怕能不能保住性命都难说,眼前的齐奥塞斯库就是一个好例子。谢廖沙深知他的身上有太多不能说的秘密,如果他真的去当苏联的领导人,就等于把自己的过往放在显微镜下给别人观察,到时候自己参与洗钱,和毒贩、黑手党勾结,甚至走私军火,盗取苏联国库的事情,只要任何一件被暴露了出来,他和她的爱人,兄弟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正是明白担任领导人的危险性,所以谢廖沙并不热心于政治。在列宁格勒经济特区,谢廖沙把耶利钦推到了前台,让耶利钦去继承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政治资本。
立陶宛虽然宣布独立,可是去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承认立陶宛独立的事实。不过立陶宛进行独立表决并非没有法理上的依据。因为根据苏联成立时签署的宣言和条约,以及苏联的历次宪法都明文确立了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享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因此戈尔巴乔夫除非动用武力,否则无法否认立陶宛独立的合法性。
立陶宛独立事件并非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