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经济好转(2 / 3)
地区,甚至还可以就近向加拿大和北美地区直接出口产品。那里的市场巨大,潜力无穷,谢廖沙在共青城规划了一大片土地用于建设新的石化项目,以及新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和石油输送管道。
谢廖沙的大规模投资大大缓解了苏联严重的失业情况,因为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开工,一大批下游企业重新获得了订单,而大批没有工作的青年也被重新征召参见横贯苏联国土东西两线的天然气管道项目。
为了避免解体之后自己的这番心血被别人抢走,再加上苏联政府也确实没钱,谢廖沙发起的这些项目使用的完全都是国外的资金,在经历了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撤资潮之后,从日本市场上赚取的资金成为了苏联大规模建设的主要开发资金来源。
突然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建设项目,这让原本充裕的苏联劳动力市场开始变得有些紧张了起来,谢廖沙对撤军的态度现在也从担忧变成了期待,他倒是希望在德国的驻军能够早点回到国内,好让自己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能够有更多的人手。
听说苏联要建设通向远东的石化和天然气项目,日本和韩国简直是喜出望外,他们甚至主动要求向苏联提供资金共同建设这一庞大的工程。不过谢廖沙并不想让他们插手自己的项目,他只允许两国向共青城经济特区提供借款,将来等项目投产之后用产品来偿还借款。面对谢廖沙提出的苛刻条件,日韩两国生怕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最后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谢廖沙虽然很想向中国出口天然气和石油,不过现在的中国市场才刚刚起步,中国还是石油出口国。想让中国成为买家恐怕还要再等好几年的时间。不过谢廖沙知道现在日本金融市场的动荡将会给中国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日本金融和信贷系统的崩溃,日本未来将不得不把很对制造业企业转移到海外,那样的话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受益国。
谢廖沙的大规模投资让高尔基财团很多老部下们都间接着沾了不少光,哈桑从谢廖沙手中接下来一笔又一笔板建房的订单,让哈桑狠狠地赚了一大笔钱。不过由于订单实在是太多了,现在那些跟了谢廖沙很多年的老部下们也都投身到了板建房的生产行业之中。板间房这个东西实在是没有什么几乎含量,这样入门低的产业最适合谢廖沙的那些老部下们了。
虽然现在的形式似乎一片大好,但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分离主义倾向还是让谢廖沙感到有些担忧。谢廖沙害怕格鲁吉亚的事情在波罗地海三国重现。对于谢廖沙来说,波罗的海三国其实并没有那么的重要,他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