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严嵩(2 / 5)
个级别。但远离了京城,离开了权利和经济的中心,那前途真是堪忧呐。
严嵩是如何混成这样的?这与严嵩的过往经历,和他的性格脾性是分不开的。
严嵩生于成化十六年,是袁州府分宜县人。他出生于一个穷苦贫寒的家庭。老爹老娘那是地道的农民农妇,整日裹着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苦生活。
按理说严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是绝不可能上学读书,不能有什么成就的。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按照常理来推测的,更不能凭着人的主观臆断而下了结论。
严嵩的家庭虽然贫寒,但这家伙却是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有点儿头脑。家里养着一头水牛,严嵩从小就一边放牛,一边去村子里的私塾蹭课。
所谓蹭课就是在私塾的外面偷听偷学,不用交学费。
说起来严嵩这家伙也是个很有毅力的人,他在私塾外面偷听先生讲课长达两年之久。他的这种行为不但是打动了他的母亲,也打动了私塾的先生。
母亲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严嵩读书。私塾的先生却是免费收下了严嵩这个学生。
严嵩经过两年的私塾偷听,不但对读书识字,八股文章很有兴趣,他对声律竟然也产生了兴致。说来严嵩也真是够聪明的,只是蹭了两年的课,便是超过了任何一个在私塾里面上课的人。
村子里有个村正,村正姓韩。韩村正也是从小读书的人,但却是命运不济,考到了四十岁也没考中个举人,秀才啥的,还是个老童生。虽然是个老童生,但怎么说也是读了好几十年的四书五经,肚子里还是有点儿文墨的。
韩村正很善于作对,他和私塾的先生是多年老友。有一天韩村正来私塾闲转,突发奇想想考较一下众位学生,他便是口占一联:“关山千里,乡心一夜,雨丝丝。”
私塾里面的众学生冥思苦想,苦相冥思,却是没有一个人能对的上来。
在门外偷听的严嵩却是随口应对:“帝阙九重,圣寿万年,天荡荡。”对的那个工整就不用说了。因为有了这件事,严嵩一下子在村里便是扬名了。
事实证明私塾先生的眼光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这辈子正是因为收了严嵩这样一个免费的学生,才让他有了向人卖弄的资本。他教出来的学生有考中进士的。
弘治十一年,严嵩乡试中举。弘治十八年,严嵩又是中了进士,列二甲第二名,选为庶吉士,进入了翰林院读书深造。
庶吉士是个通天梯,只有成绩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