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龙虎狗三铡(3 / 5)
转变荀彧中兴汉室的思想。
“这……。”荀彧感到,这样有些不妥,是对汉室不敬,但是,的确又有道理,于是道:“大人所言甚是,属下这就去劝返到来的儒士。”
就这样,经过了两天后,秦峰的生活,才得以回到正轨。而天下儒士,有感于秦峰所说,好好学习,成为国家栋梁,就是对本官最好的敬意了这句话。更加敬畏这位出世的儒家领袖。
秦峰的以身作则,正气凛然的话语,为天下竖立了楷模。虽然不再有儒士每天来朝拜他,但他的声威,却是在儒家中越来越大。
而荀彧一方面当师爷,一方面跟着秦峰学理学。
其实秦峰那里懂得理学,力学到还凑合。好在秦峰“站的高”,他一般就是指个方向,说两句至理名言,然后就让荀彧自己领悟去。
孔子教导弟子,一般也都是这个样子的。从论语中,孔子每句话都很短,就能看出来。
但秦峰并没有忽悠荀彧,他讲了许多后世的理念。自古以来。方向性的问题,都是大问题。非领袖无法决断,如同袁绍的方向性错误,就灭亡了。
因此。荀彧特别佩服秦峰眼光独到,看事情发展很准确。
荀彧从来不会因为秦峰说的不多而埋怨,他就如同颜回一样,勤勤恳恳做事。颜回等人记录孔子语录,后世才有了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荀彧,记录下新圣的言行,自然而然的,《理学》经典就出来了。
比如,新圣说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引申开来,就是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写照,概述了天下。和个人的关系等等。
圣人说的话都精辟,短,荀彧便认为,秦峰也是如此。不能逼圣人去说些什么,而是要记录下来圣人的言行,剩下的枝枝叶叶,就靠弟子们去丰茂总结了。
荀彧一心希望,有朝一日,新圣理学也能像《论语》一样,成为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
而与此同时,天下儒士刮起一股学习理学的风潮,并绵延不绝。人人都在研究秦峰阐述的三个论点。第一,本体论,世界的本原问题。理,就是世界的本原,所谓理为“本”,气为“具”。”
第二。心性论,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
第三,认识论,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正所谓,“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也。”
儒士们,又研究秦峰作出的解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