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命运(2 / 5)
一切一开的时候,对于阿越似乎没有影响,他在客栈里当着伙计的时候,烧水、喂马之余,也能看到一些外地人看着的报纸,也能看到报纸上提到的学堂,看到那不要钱的学堂。
“要是有一天,这里也有不要钱的学堂就好了……”
阿越一直这样期盼着,他期待着不要钱的学堂能够开到镇子上,然后他就能够进入学堂之中,然后在学堂里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并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这里,他一直在存着钱,用了几年的时间,已经存下了三四块大洋了,可距离读书仍然很遥远。
也就是在希望眼看着快要破灭的时候,阿越听到了些传闻——镇上也要建不收学费的学校了。
开宏元年,帝国新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当中,教育被放在了首位。开宏元年三月,与其它地方一样颖州府首先设立了府立初等小学校,这是义务教育的示范学校。
“府内子弟不限士农工商,皆可入学”,非但免除了学费,甚至就连书籍和笔墨纸砚也由公家支出。四个月后,又开了一所,九月又新开设了一校。地点设在了城内以及城外,这样颖州府一共有了三所小学校。
然而府内人口数百万,适龄儿童有将数十万人,光靠着几所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当时任知府是武昌新官,刚一上任,他就推出了新建二百六十五所学校的庞大计划,在将先前的三所学校的基础上次年开设了三十七所学校。
然而,教师人数不够。
教师人数不够,那就招聘,就培训!或许颖州府内数百年间,文教不盛,几百年间没出过几个举人,秀才亦不多,可总归还是有那么一些读书人,于是便把他们中的年青人拉到师范进行培训,一如其它地区一般,而相比于其它省份,南直隶自然拥有相对充足的教育经费——毕竟南直隶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专款,毕竟南直隶是天子脚下之地。
也就是在开宏二年九月,在那位知府大人调任之前,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的颖州府设立了二百六十五所学校,而阿越所处的胡集也顺理成章的建起了一所小学堂。
学堂不需要交纳学费,甚至就连书籍和笔墨纸砚也都像报纸上说的那样由公家,也就是官府支出,这可是千百来的未有的事情,可即便是如此,人们仍然是观望着,就在人们观望着的时候,已经十四岁的阿越选择了报名,他恰好卡在义务教育年龄限制的边界——14岁,按照教育令7至14岁的少年必须接受教育,而他的年龄恰好符合标准。
中华帝国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