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珠江(第二更,求支持)(2 / 4)
选择广州,是因为这里通航近海,生丝可以直接出口海外。
“咱们在这里办厂就再也不需要考虑,通航压货的事情。”
李观森口中的“通航压货”,所指的是下游受战乱侵扰,所以有时候航行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时货物会在武昌压存月余。但广州却不同,广州通海,没有任何航行限制。也正因如此,在知道督府光复广东之后,他便选择了在这里设立新厂。
“次山,这里可是广东,你是湖南人,万一到时候,惹出什么乱子来,”
赵凤勤不无担心地说道,毕竟当初在长沙设立工厂已多有不便,很多人总觉得那烟筒有伤风水,若非是官府的支持,这工厂能不能办起来都不一定。
“怀仁你想多了,要知道左大人需要工厂,他李大人同样也需要工厂,我可是听说他李大人,还准备在广东建铁厂来着,都府治下可不是当初,只要咱们办厂不论是在湖南还是在广东,地方官府肯定会支持咱们!”
赵凤勤所言倒是不虚,这督府也罢、地方官厅也好,与过去满清朝廷不同,是鼓励殖业办厂,而且这又于官员的政绩紧密相连,也正因如此,他左宗棠才会倾力支持第一机器缫丝厂,甚至搓和着湖南本地士绅为其筹集了十五万两的股本,当然那些人之所以投资支持第一机器缫丝厂,原因是因为去年短短数月支持第一机器缫丝厂既获利数千两,收回了最初的投资,正因其获利颇丰,才使得那些士绅轻易为左宗棠所说服,进而投资第一机器缫丝厂新厂。正是凭着这笔股本,他才会一方面扩建长沙的旧厂,于汉阳的兵工厂定购蒸汽缫丝设备。另一方面,又从湖南官银号贷款十万两,用于创办广州分厂。而这次来广州,一来是为了通过洋行,从国外选购建厂所需要的机器,二来则是为工厂择址。
不过与最初的计划不同的是他的计划发生变化,而整个计划之中,变化最大的恐怕就是将第一机器缫丝变成第一机器纺纱厂。这是他在来广州的路上,接触到了洋布之后生出的念头,当然更重要的是,洋纱、洋布的市场远超出他的想象。
“去年广州自外洋的输入棉花达52万担,价值500万元,棉布占第二位,每年进口35万匹,价值148万元;呢绒占第三位,每年输入价值103万元;棉纱棉线占第四位,每年进口价值为62.5万元,外洋棉花比之湖南、湖南便宜4成,即便是加了两成五的关税,成本亦远底于湖南,于广州办厂,纵是加之经珠江、北江经由山路入湘江之运费,机器纺出之棉纱、棉线亦底于湖南土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