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一石二鸟(2 / 8)
要在地方做事。一时间,他也弄不清楚这李渔到底是真的喜欢做亲民官,还是反感这个“梨园管事儿”的职务。
其实不光是周敬亭,即便是陈文听闻了估计也会不解。只是仔细想来,历史上李渔乃是“金华之屠”后才开始卖赋为生的,在此之前则是一心投身于科举。以至于崇祯十五年最后一次乡试后很快就面对国破家亡的大背景,李渔在一次祭扫其母墓地时还曾痛哭道:“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
由此可见,其实在李渔的心中,科举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面对夷夏之防,他也不愿出仕满清,干脆以此为业,聊寄残生。如今受了陈文的征辟,在浙江的官府任职,自然对曾经以卖赋为生,辜负了慈母的教养而心存愧疚,有此周敬亭才白费了唇舌。
李渔是陈文此前给过周敬亭建议的,但是当时想起李渔进文官训练班之前的原话,他也告知周敬亭不要勉强,听从其个人意愿。出现如今的状况,其实他也早有预料,甚至有了第二手的准备,比如清初时的“南洪北孔”也都是极优秀的剧作家,不行的话就派人去寻上一寻。只可惜,陈文根本不知道,洪昇和孔尚任,如今一个不过才八岁,另一个更小,才五岁,想来能把《浙江邸报》上的字认全了就算是神童了,其他的还是想太多了。
送走了李渔,周敬亭顾不上杯中的茶水早已凉透了,一口气就灌了进去。这个油盐不进的老朋友实在让他感到头疼不已,可是这文工团的团长,以他的认知怎么也得找个有才情的才能胜任。甚至在他看来,不怕这个团长没事跟女团员搞点不清不楚的绯闻,才子佳人,这本就是当前的正常现象,就怕这个团长对戏剧创作什么都不懂,最后坏了陈文的事情。
坐在椅子上沉思了良久,此刻他倒是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司主事其实原没有给陈文当幕僚时那般轻松,至少在那时有事情都是陈文吩咐去做的,无需他自己拿太多的注意,于人事等方面操太多的心思。
良久之后,看着桌上的《浙江邸报》,周敬亭猛的想起了一个人,或许那人倒是可以胜任。
“去查查,与吕主编同来金华的那位陈先生现在在哪?”
闻听此言,周敬亭的那个幕僚却没有出去,反倒是向他拱手回复到:“卑职昨天去为吕主事办最后的调职手续时,专门看过李知县和那位陈先生的记录。那位陈先生,此前在龙游县做县尉,最近在驿馆等升迁令。卑职听说,据说可能会被调到处州或是温州的哪个县升任知县,孙知府那里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