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波动(2 / 3)
秀因为保宁之败而失势,李定国则远走,孙可望上有永历天子在手,下面的官员、军头们也大多出自他的麾下,眼下还是能够保持云贵的基本盘不变,西南明军不至分裂,但是其中辛酸,又岂是一句两句能够说清的。
岔路口之战后,清军虽然占据了宝庆府,奈何参战的满蒙八旗损失良多,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而西南明军随着那场惨败则转而采取守势,不复永历六年时的强大攻势。
岔路口之战结束后一个多月,由于广西再度沦陷,前往福建和浙江的宣诏使者也才迟迟归来。孙可望在接到张恭彦留在浙江的报告后勃然大怒,用他的话说分明就是陈文明目张胆的在挖他秦王府的墙角。
只不过,墙角挖了也就挖了,岔路口之战后,孙可望对于军事上已经不再如此前那般自信,况且浙江远在数千里之外,他的那个秦王的爵位不足以压到陈文这个侯爵的身上。再加上宣诏使者带来了陈文大败清军,诛杀浙闽总督陈锦,收复衢州府的报告,以及范鑛、万年策等几个亲信的劝说,这件事情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眼下已经是七月之初,陈文的事情孙可望早已抛之脑后,始终在竭尽全力为军队恢复元气的他根本不顾上东南的事情,不过此时却大有不同,因为来人所献之策已经不仅仅再是东南、西南那么简单了。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作为弘光朝礼部尚书钱谦益、兵部职方司主事贺王盛、鲁监国朝督师大学士李之椿等东南抗清人士的代表的仁武伯姚志卓一行。
姚志卓此来,为的便是此前钱谦益示之以陈文的“楸枰三局”,如与陈文所言的那般,他们在商议结束后便由姚志卓亲自带人求见孙可望。数日前进了贵阳城,托了贺王盛的坐师大学士雷跃龙的关系,今天总算是见到了秦王孙可望。
“……由此,大王率王师收复湖广,自武昌顺流而下,南直隶有牧翁、贺主事、李督师等所联络和招募之义军,福建漳国公水师称雄于闽粤沿海,已应了牧翁之招,愿以舟师封锁长江,浙江安远侯屡破强锋,亦与牧翁约定闻大王东进即举全浙之铁甲攻入江西。只待大王一至,西南、东南之王师连为一体,封锁长江,可观虏廷自败矣。”
姚志卓在向孙可望解释“楸枰三局”的时候并没有提及过李定国,甚至可以说是把这一位“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的名将视作不存在,完全是以孙可望作为西南明军的领袖。这是雷跃龙的忠告,孙李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如果在计划之中让李定国插上一脚的话,孙可望十有八九是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