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救赎(2 / 4)
,说话远比白家硬气。为此,白流苏在家中受尽了亲戚们的冷嘲热讽,看尽了世态炎凉。
所幸,她的父亲有一个叫做范柳原的学生与平息了许都之乱的陈子龙相熟,使了些气力总算是迫使那家把嫁妆归还了回来。可是白流苏在这一连串的争斗中却身心俱疲,干脆奉养着老母改住在了她父亲当年读书时居住过的那个城南的小院里,远离那些势利眼的亲戚。
恰巧的是,范柳原就住在那附近。由于先前的事情,二人一来二去就熟识了,中间有过一些误会,同时也碍于人言可畏,始终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结果两年之后,清军突破钱塘江防线,端重亲王博洛和总兵官马进宝悍然制造了金华之屠。
屠城的三天,白流苏和范柳原躲在小院的枯井之中,误会在交流之中逐渐解除,进而许下了天长地久的诺言。相濡以沫的三天后,清军封刀南下福建,已经快要饿死的二人在其他幸存者的帮助下脱离了困境,很快就结成了夫妻。
这是陈文此前所写的大纲,因为不太了解具体的故事情节,所以干脆就写了一个大致上的大纲交给李渔来填充。结果几个月过后,李渔不光是完成了剧情的填充,还把大纲给改了不少,不知道是李渔和张爱玲之间的理念相差良多,还是陈文把这个故事套得太过生硬了。
在李渔的改写中,故事剧情跌宕起伏,远比陈文那个大纲中有些干巴巴的剧情要强的太多。不仅凸显了白流苏的美丽和善良,而且将许都之乱、甲申国难、清军南下弘光朝灭亡、以及鲁王监国和朱大典殉国等历史事件进行了完美的融合,给范柳原塑造成了一个长于空谈、不善实务的普通士人形象。到了大结局时,范柳原为了给二人找吃的被清军杀死,而白流苏则在获救后得知范柳原的死讯便上吊自杀,活生生的把这个爱情故事写成了悲剧。
可仔细一想,这个改良后的故事难道不就应该是个悲剧吗?!
酒不知道上过了几壶,温酒的热水也换过了多次,陈文一边饮着酒,一边细细品读着这篇融入了明末历史的故事,直到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才彻底看完。一时间,倒是让他回想起了从前歇班时坐在家中看着某部经典小说的过往。
“谪凡兄大才,故事跌宕起伏,酣畅淋漓,确实远胜在下先前写过的那个故事大纲。”
“不敢。本来在下是打算写作范柳原出去寻找食物时,白流苏在枯井中被鞑子发现,惨遭****,而范柳原在找到食物回来后只看到了白流苏的尸体,于是在清军封刀后他便愤而投奔王师。但是思来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