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异类(2 / 5)
小的实力。抱着这样的心态,天台山各部明军的主帅都赶来迎接这支明军。
当然,万事皆有例外,而这个例外便是陈文。
自四明湖之战后,凭借着王翊的遗命、陈文在阻止和掩护百姓撤离的过程中的表现以及那场殿后战的大捷,几乎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兰山明军自王江以下的第二号人物。而在军务一事上,王江对陈文能力的信赖也使他成为了整个大兰山明军最有话语权的武将,甚至比离开此地前的毛明山的分量还要重。
随着毛明山的离开,以及鲁监国的册封,再加上王江在性格偏弱势的原因,陈文在整个大兰山明军的余部之中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可以和王江旗鼓相当了。在分工上,也是由陈文负责军事上的一应事务,而王江负责整个大兰山系统的后勤的双元制,较之王翊时代的大兰山明军在主事之人分工上还要明确。
如果仅仅如此的话,到也没什么。只是明朝的那个用以防止人臣做大威胁皇权的祖制——大小相制的存在,使得陈文在这其中开始变得有些束手束脚起来。
根据大小相制的原则,陈文作为大兰山明军系统的一员,拥有绝对权利的只有那支军官权利受限而无法完成封建化的南塘营。至于后营,亦或是其他大兰山明军的部队,陈文也是拥有临阵指挥的权利,仅此而已。就像承平时总兵只是直管正兵营,而奇兵营、援兵营、游兵营之类营头则是归副将、参将、游击等军官直领一样。
毛明山还统领着后营时,陈文从来没有觉得这支军队将会是一个碍眼的问题,因为那时的后营还能保持大兰山明军不扰民、不害民的传统,和他的南塘营尚属于同类。
可是毛明山走后,尤其是随着那件扰民事件的发生,这支同系统的明军便越加的不遭陈文待见,甚至在潜意识中认定他们不过是一群异类罢了,就连南塘营的军官士兵中也存在这样的心态,只是因为驻地较远才没有爆发出什么冲突,但是平日里的歧视却已经存在了。
这个问题陈文通过军法官、镇抚兵以及各级军官和侍从在侧的几个少年亲兵的汇报,已然了然于胸。只是思虑之下,这种歧视的缘由其实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南塘营的自身定位,对于戚家军的复制和继承,以及他始终在灌输的作为王师应当保境安民的定位。
是故,陈文并不愿为此扭转这种心态,尤其是在他自身也存在着这等心态的情况下。
如此一来,南塘营与后营之间的隔阂便越来越深,甚至陈文已经认定,这样的军队和王翊当年所建立的那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