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4章 此VCD非彼VCD也(续)(4 / 5)
焕用事实证明自己有实力踢开他们另搞一套,之所以让家庭消费级vcd的存储介质和驱动系统,采用了cd的解决方案,只是因为其已经被证明市场愿意接受,进而图一个省事罢了!
这两种存储介质和驱动系统的最明显区别,也表现在数据吞吐量上。
音乐cd和计算机cd-r、cd-r、cd-rw,以及家庭消费级vcd,都基于音乐cd的存储和驱动解决方案,所以它们的数据传输率基本单位都以音乐cd为标准,即大约每秒150千字节,家庭消费级vcd每秒1300多千比特的数据传输率,也是为了迎合这个限制。
dvo同样也有类似cd这样的数据传输速度概念,但它的一倍速则达到了每秒600千字节。
从更深的层次来讲,这种区别源于那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多媒体压缩标准movingpipeg上。
在这套多媒体压缩标准当中,主要分为两个领域——视频和音频,两者又各自分为4个层级,即layer1、layer2、layer3和layer4。
layer1属于无损压缩,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数据整理,对于实际的多媒体播放意义不大,至少现阶段如此。
视频的vediolayer1类似于huffyuv,音频的audiolayer1相当于原本时空里二十一世纪出现的flac。
从layer2开始,压缩标准便属于有损压缩了。
视频的vediolayer2和音频的audiolayer2,应用目标都是广播电视级,也是价格昂贵的dvo-1系统所采用的压缩标准。
视频的vediolayer3就是家庭消费级vcd所采用的视频压缩标准,但出于目前的解码所需资源开销考虑,其音频压缩标准采用了audiolayer2。
至于被暂时搁置的audiolayer3,基本上就是原本时空里那个大名鼎鼎的mp3。
视频的vediolayer4和音频的audiolayer4,应用目标都是面向基于网络的流媒体,同样暂时只能在实验室等特殊场合里登场亮相。
围绕着这样一套完备而又复杂的多媒体压缩标准,产生了上千个专利,而它们也正是居于幕后的唐焕,备战未来多媒体应用的基石。
当然了,目前的情况正如泰德·透纳刚才所分析的那样,dvo-1系统技术层面的影响力还只能局限在电视台的范围内,电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