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你们都被当猴耍了(2 / 4)
角度、立场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因为社会、国家是由个体的人组合而成。只有先把个体的人治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天下。
后来的儒家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一样把个体的人摆在前面。当然!儒家的“修身”是站在社会的角度、立场上来讲修身的,与杨朱的“修身”是不同的。
杨朱的“修身”是站在个体人的角度、立场上,站在人性本质的角度、立场上。同样是讲修身。可两者的立足点是不同的。立足点不同,后面的理论自然就大大地不同了。
庄子为什么作出这样地比喻呢?
因为!不管是儒家学说还是墨家学说,都是为人的生存而服务的。都是在讲怎么治理国家,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目的!至于你使用怎么手段、方法,对于人民大众来讲,都是次要的。
你说的再好听,可人民得不到实惠,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你都是在骗人!就跟养猴人骗猴子一样,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结果都是一样地!
庄子为什么要骂人呢?要把世人都比喻成被耍的猴子呢?
其实!庄子并没有公开辱骂世人,只是隐晦地比喻了一下。把人比喻成猴子,应该也不为过吧?猴子在当时阶段,智力也就比人类差那么一点。再说!也只有用猴子这个比喻比较合适。
庄子的本意应该并不是辱骂世人,只是想用这个比喻来引导别人,让世人顿悟。
结合《齐物论》原文,我们就可以找到,说朝三暮四这个典故的来历。
在这之前,在说完天籁、地籁、人籁后,就开始说人。
人籁,就是指人类所发出的声音,在上一篇中已经说了,人类的所发出的声音,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就跟小鸟的歌唱一样,就跟大风吹在树洞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就跟野兽的嘶鸣声一样,都只是一种声音而已。
然后!下放到人的高度上来讲人的声音,也就是人籁。人的声音有哪些呢?
庄子再对世人的各种声音和发出各种声音的人进行描述。
在《齐物论》中从“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到“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就是对世人的各种声音和发出各种声音的人进行描述。然后!发出感叹。
不同地声音、不同地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地人和人生。
在接下来,庄子就向我们作出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们不应该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