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五章 产业转移(2 / 4)
在共产国际大会举行的同时,一些从各国赶来的宣传干部,也在和抗议人群的代表沟通,两方面的准备都在进行。这些干部都是经过选择的潜伏者,第一次沟通肯定没什么成果,主要目的是分化抗议者的人群。
1985年底葡萄牙有经济收入的人口454.6万人,而工人的数目是4o4.8万。下述部门所占比例分别是:农业、林业和渔业——24.3,工业——33.2(29,36),服务行业——42.5。
和希腊一样,里斯本也有证券交易所,不过规模没有雅典的大,因为华约考虑到了安全因素,希腊周围都是华约国家,安全环境比在北约背后的葡萄牙要好得多。
这种情况下,苏联就不能把整个华约的金融业放在葡萄牙,无法让葡萄牙赚轻松钱,不然的话,现在的葡萄牙也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
在库尼亚尔讲话之后,谢尔比茨基站起来言,给库尼亚尔总书记的产业转移进行理论支撑,“根据马克思同志的国际分工论,国际分工是人类生产力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的深化又为生产力的大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民族经济的相互需要和互相依赖达到空前的规模。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展,是国际分工深化、细化,国际贸易迅展的客观基础;而国际分工的深化、细化,国际贸易的展又反过来促进杜会生产力进一步”
“同志们必须了解的是,当今世界虽说没有到达最理想的状态,但已经具备了国际分工论的基础,先进国家必须带动后进国家,实现共同富裕。”谢尔比茨基侃侃而谈,在上百个兄弟党派面前一点都不露怯,理论知识真的比总书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至少总书记不知道国际分工论是马克思说的,他还以为这是赫鲁晓夫原创的呢。
国际分工论还分成了苏联倡导的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论,总书记当然不知道这其中有什么区别,没关系,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知道,谢尔比茨基没有忘记提及两者的不同之处。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谢洛夫敢保证,和自己一样听不懂的人绝对不是少数。
“这绝不是宗主国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和第三世界的剥削关系,而是在平等的框架下,挥自己的优势,平等的交流。”谢尔比茨基义正辞严的表示,这和资本主义国家主张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给了葡萄牙转移产业提供了理论保障。
热烈的掌声充斥在大会上,谢洛夫也随着众人对着站在主席台上的谢尔比茨基鼓掌,“不过?到底有什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