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普戈(2 / 4)
形的影响,加上冬夏交替很容易开裂、翻浆。
一根原木从采伐区下来储存,就会出现第二个问题,因为采伐季节在冬季,所以生产季节也是在冬季,以谢洛夫的家乡为例子,冬天白天温度为零下二十多度左右。这种情况下人是不能再室外工作的,所以需要厂房保持温度。生产出来的木制品也不能放在外面,有些特定的东西必须马上烘干,不能放在外面冻着。所以需要一座巨大的烘干窑厂房,烘干窑厂房要烧煤。一直不断的保证气温和木材烘干,不论是烘干窑的建造还是后续的煤炭都是钱。
所以同样一个生产同样产品的工厂,一个在中苏边界那种气候工作,一个在黄河流域做同样的事情,哪怕在黄河边上的距离原料产地非常远,制造出来的东西也远远比中苏边界的工厂要便宜,首先烘干窑就不用建造,不要烘干窑就不用烧煤。加上这座黄河流域的工厂远远比中苏边界的工厂距离人口聚集区近得多,可以把原料运输的成本从下一个环节上省下来。
最终的结果就是中苏边界的工厂因为成本高昂产品卖不出去,老板如果想要继续下去的话要么把工厂搬走,要么老老实实的去卖原材料,把生产的环节关闭,卖资源。
所以说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总是会出现贫富差异呢?因为一个人住的地方基础是不同的,放任两个基础不同的地方竞争,条件好的地方付出同样的努力,前者的优势自然就会越来越大。
苏联的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比谢洛夫的家乡还要极端,要想保证整个国家的利益,就必须用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办法,拉平这种劣势。任何走资本主义的苗头,都会把苏联变成一个原材料供应地,除了高科技的产品受到这种因素的制约小一些,绝大部分的产品都会被外国产品击败。苏联的高科技远没有吊打别人的地步,至少处在温带的美国就比苏联强。
谢洛夫不会对苏联的经济做任何改革,如果非要改革的话,他会想办法加强计划经济的优势,至于什么开放市场让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竞争,想都不要想。想办法打开别的国家市场是可以考虑的,开放自己的市场是做梦,除非对方是经互会的成员,苏联有办法调节这种贸易。
这种小而全的布局,谢洛夫就感觉很好,什么都有了,看起来也不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劲,在苏联建造一间房,如果用同样的材料,和气候的好的国家对比,就会出现建造的时候就比别的国家成本要高,等到落后了想拆掉,拆的成本一样比别的国家要高。
所以在给苏联全国安全领域的人建造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