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大时代1958 > 第四百一十七章 原则

第四百一十七章 原则(2 / 4)

他也要上去摇旗呐喊,放的好……

谢洛夫对远东还算了解,那里除了冷了一点,一般情况下和什么大灾大难都不沾边,如果那边都出现了自然灾害,那整个苏联或者是中国基本上都不会有好的地方。有这种稳定性,谢洛夫才敢提出在那边开垦,不然像是勃列日涅夫在哈萨克把草原弄沙化,那可真出事了。

关于在滨海边疆区的开垦,自然是苏联的集体农庄模式,被很多人诟病的苏联集体农庄模式,其实在斯大林时期规模很小,大型集体农庄合并在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直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达到巅峰,集体农庄并不能为苏联粮食不够吃背锅,在后世中俄罗斯已经没有集体农庄了,人均粮食的产量还不如苏联,这里面就不提各种指标都下降很多的因素了,苏联副食品供应紧张只能表明人们有钱,生产的东西没有卢布多,而后世的俄罗斯很多东西看起来很多,那是因为人民已经买不起了。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集体农庄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计划工作中,实行以商品产量为出发点的新计划办法;在生产方面,国家只向集体农庄下达一项指标,即各种农产品采购量,其他指标如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牲畜产品率、播种面积与结构等等,都由集体农庄自行决定;在采购制度上,取消义务交售制等多渠道采购办法,实行统一的国家收购制,并固定收购任务,发展农庄之间、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之间的跨单位协作,加强同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的农工一体化。

苏联的农民应该称呼为农业产业工人更加适合一些,用大规模现代化农业作为国家的发展,本身就是在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不然就会出现东北大豆斗不过美国大豆的情况。一百个农民的成果,结果对方十个人的成果和你们一样,就算是你亩产高一点又怎么样?仍然不是美国人的对手。

两百万公顷,不就是两万平方公里,苏联国土面积的千分之一不到,滨海边疆区的八分之一不到,也不是很大。用机械化开展开垦,可能无法和精耕细作相比,但足够解决很大的问题了,未来作为一块比较重要的产量区是绝对可行的。滨海边疆区可能也是苏联唯一能种植水稻的地方了,考虑到天气的因素和稻种的培养,大不了从现在开始筹备,小心一些在天气变冷之前绝对能出成绩。

“滨海边疆区农业第一书记弗拉基米罗维奇同志的看法是非常具有忧患意识的,我们不能满足于现阶段一些成绩而沾沾自喜,提高农业的粮食产量对我们苏联有着巨大的好处,提高国家本身抵抗能力!”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今天前妻也没找我复婚玄学,我就会亿点点大佬都爱我[快穿]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高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