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冲突世界:同室操戈(6 / 9)
纪上半叶中国最为浮华的城市,被西方人称作“东方巴黎”,或者“冒险家的乐园”,它那独有的东方底蕴,混合着舶来的西方气质,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心醉神迷,趋之若鹜。
一提起它,就会让人想起雄伟的高楼大厦,仿西式的华丽建筑;堆积着梧桐树的街道,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黄包车;女人低挽的头发和长长的旗袍;仿佛油画般的广告画报;纸醉金迷的百乐门和大世界,回荡着舞女们疲倦而动听的歌声……这个时代的上海,是全中国最时髦的地方,以及中国对外交往重要的窗口。西药、汽车、电器、小五金等各种外国工业品,还有各式各样的外国来客,都从上海涌入内地,而从内地输往国外的茶叶、丝绸、矿产等农产品,也沿着长江、铁路一路到达上海,再从这里装船转运到世界各地去。
然而,到了一九四五年,上海滩却在战火中褪去了纸醉金迷的锦绣,变得凋零枯萎、黯淡无光。哪怕是十里洋场的花花世界,也不复昔日那种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奢靡气象。
——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尤其是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强行接管了整个上海租界,使得这座摩登大都市完全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断了联系,上海与欧美、南洋各地的航线完全断绝。从此再也没有洋油、洋面和各种洋货从遥远的西方世界运来,使得上海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地位迅速停摆。而唯一还能跟上海保持“贸易”关系的日本帝国,对待中国人的一贯态度,都是敲骨吸髓的压榨和掠夺。
于是,日本占领时期的上海,万马齐喑,百业萧条。大小工厂纷纷破产,外贸公司相继倒闭。香烟、糖、油、煤饼、肥皂等绝大多数生活日用品,都执行了配给制度,而且分量极少,质量也很差。作为主食的白米几乎从市面绝迹,或者仅限日本人可买。市民只能以玉米粉和土豆、山芋充饥。汪伪政府偶尔配给的“平价粮”,最初还是糙米和碎米,到了四五年的时候,多半都已经变成了拿掺有沙子的豆饼渣、变质的军马料和腐烂的杂粮磨制的混合面,不仅让人难以下咽,而且还有食后中毒的危险。
如果谁真的按照日伪殖民当局的配给粮食定额生活,那么可以断定和慢性自杀没有区别。
一时之间,兜售香烟和梨膏糖的小贩从街头消失了,商店里也是货品稀少,金发碧眼的洋人被关进了敌国侨民集中营。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停止了行驶,夜晚的街灯也不再亮起……上海这座不夜城的风姿,顿时褪色了大半。犹如一位憔悴而贫病的美人,被坎坷的命运折磨多时,不复昔日的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