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两个皇帝共用一个朝廷(6 / 7)
住进了深宅大院,坐上了八抬大轿,睡上了秦淮佳丽,出则有人鸣锣开道,居则有人贴身服侍。人人都仿佛中了彩票头奖一般,陷于一片进入“天堂”的喜悦之中。
而大清帝国也因此在江南迅速有了大批的铁杆支持者,只是苦了那些被贬为奴隶的南京百姓,特别是那些小脚的妇女以及老弱人群,不仅失去了自由,夫妻、家人分离,还要被强制从事平时从来没有做过的粗活累活,为清军缝制衣服、挑运军粮,甚至修建府衙、挖掘工事,不少人很快就因此被活活累死。
当然,如此简单粗暴的“土改”政策,自然会在南京的乡间导致严重的反弹,乃至于武装反抗。但是依靠从江北源源不断获得的兵员,清军轻而易举地就碾碎了地方士绅的绝望挣扎。
然而,随着清军队伍的日渐膨胀,南京城附近的田地和农奴就不够分了。不过皇太极很英明地表示:这没关系,江南又不是只有应天一个府,尚未被圈占的土地还多得很!于是,一支又一支举着大清旗号的兵痞和匪徒,很快就在太平府,宁国府和镇江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行动,所过之处无不大抢大烧、尸横遍野——正如鲁迅笔下的那位阿q同志,他要去“革命”的动力不过是“元宝,洋钱,洋纱衫”外加“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明末各路兵痞在乱世烽烟之中的思想觉悟,恐怕还不如这位阿q同志呢!
面对这样一副生灵涂炭、繁华覆灭的炼狱图景,纯属傀儡的弘光皇帝自然不敢乱说乱动。
倒是周延儒这个无权无势的光杆首辅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壮着胆子找了个机会,跟皇太极提出了谏言,希望大清帝国能够约束士卒,善待士绅,给予东林党人高官厚禄,同时免除他们的钱粮负担,如此方能让天下士绅归心,重现崇祯初年“众正盈朝”的盛况,使得海清河晏、天下大治云云。
然而,皇太极对于“众正盈朝”的盛况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众正”的家产很感兴趣,早已下定决心要在江南恢复奴隶制度,于是立刻反驳说,就他所知,江南的读书人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而是一群无父无君的无耻之人,根本不配活在天地之间,没有将他们罪诛九族以谢上天,已经是大清朝廷的仁厚所致了,怎么可以妄想更多的好处呢?如今大清有困难,借他们的子女钱财犒劳一下军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封建王朝时代的读书人,之所以经常表现得傲气冲天,乃是因为不管这天下由谁来称帝称王,为了维持一个统一帝国的官僚机构,都必须礼遇他们这些文化人。但是,当统治者决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