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辽东战区善后方略(中)(3 / 5)
谁也没那个力气,不仅要用木桶到远方的河湖里去一趟趟地打水,然后还要亲手浇灌几十亩的庄稼。即使是那些挖掘了灌溉渠道的农田,也没有现代的抽水机来辅助。一旦江河湖泊的水位稍稍下降,导致河水无法流入灌溉渠道的话,那么农田还是会减收甚至绝收。
最后,在面对旱灾降临的时候,现代中国政府会组织各种“抗旱保收”的行动,而古代的地主缙绅和官宦人家,则只会卷着存粮和钱财躲进县城里,看着农民在城外慢慢饿死,然后再瓜分他们遗留下来的土地,旱灾对他们来说非但不是祸害,反而是一场扩大自家田产的美味盛宴。
在技术条件的落后和统治阶层的刻意漠视之下,古代农民面对天灾的绝望心情,自然是可想而知。
相反,降临本时空的各路穿越者,都没有无视天灾肆虐,坐视百姓饿死的冷酷心态,而是十分积极地在抗灾保收。然后,在穿越者的统治范围内,各种基本作物都已经用上了现代的优质良种。而在地广人稀的美洲和海参崴,各处农田更是都得到了大规模的规划、平整、改造,还有配套的水泥沟渠和小水库,外加风车或蒸汽动力的提水站。那些足以让古代农夫上吊或逃荒的旱灾,对于穿越者来说不过是多开动一会儿蒸汽抽水机的小事。只要旱灾的程度没有严重到连地下水都干涸,就不会出现庄稼大面积绝收的惨状。
除了旱情之外,所谓小冰河期的全球降温,同样也只是让生产力落后的古人感到绝望而已。若是放在现代农业技术面前,就远远称不上可怕了。毕竟辽东这片地方,虽然在中原汉人眼中乃是苦寒之地,但在俄国人的眼里,却已经是“温暖的南方”了!既然二十世纪的苏联人在勘察加半岛都能种出大批土豆和白菜,而维京海盗的后代则在冰岛种出了燕麦和萝卜,那么辽河沿岸的农田又怎么会种不出粮食呢?就算明末小冰河期的辽东再冷,难道冷得过现代世界的勘察加半岛和冰岛不成?
所以,自从由解放军退伍老兵为主体的远东公司通过虫洞穿越位面,在本时空的海参崴建立基地以来,居然对连年肆虐的旱灾和寒潮并没有什么感觉,反倒是很轻松地就开垦了大片农田和牧场,产量也不错。
由此可见,至少在水源有保障的辽河沿岸,黄石完全可以复制远东公司在海参崴的开垦经验,建设起大片的近代化农场。燃煤是不必发愁的,辽宁省本来就是中国的产煤大省,否则也支撑不起后世的煤钢复合体。而光是辽河流域的可耕种土地,就已经足够安置山海关外的这二三百万人口了。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