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一)(3 / 11)
的内库却已经快空了……
麻烦归麻烦,事情总还要做——崇祯皇帝揉了揉额头,再次取出奏折,逐一摊开在桌面上。
果然不出所料,和以往一样,这些奏折里面大多数都是纯粹的废话,剩下的不是哭穷就是诉苦,还有就是一边遮遮掩掩地报告坏消息,一边互相推卸责任,真正能够有点实质性建议的内容几乎完全看不到。
——陕西、山西、甘肃一带的旱情仍在继续,不仅衣食无着的饥民暴动四起,粮饷匮乏的边军也纷纷倒戈哗变。自从白水王二于天启末年起事以来,饥民流贼四处劫掠,陷堡略城,犹如难以根除的跗骨之蛆:官兵向东,流贼向西;流贼前走,官兵后追。整个陕北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贼兵,官府根本清剿不过来。
幸好,崇祯初年的农民军尚无推翻大明王朝的明确意愿,他们大抵只是为饥寒所迫愤,而举旗抗税,靠武力夺取官府以及当地豪绅大户粮食,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饿时再举旗的日子,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明军妥协与招安——当此时,杀人放火等招安的水浒好汉深入民心,农民军渴盼吃饱不饿,若能有好前途绝不介意投降朝廷、为朝廷效力剿平“方腊”“辽贼”。如果大明朝廷能够有效地组织赈灾,如果大明朝廷能够带来足够的粮食,如果朱明朝廷能够寻找到输出危机的方向,陕西早期的民变是不难平息的。
大明朝廷官吏对此情弊,亦是相当明白,可他们没有毅力也没有能力解决难题,三边总督杨鹤就曾经向崇祯皇帝如是解释说:“……三秦诸贼穷饿之极,无处生活,兵至则稽首归降,兵去则抢掠如故,此必然之势。如欲散贼,必实实赈济,使之糊口有资,而后谓之真解散。解散之后尚须安插,必实实给与牛种,使之归农复业,而后谓之真安插。如是则贼有生之乐,无死之心,自必帖然就抚,抚局既定,剿局亦终。”
遗憾的是,虽然朝廷肯定了杨鹤的看法,但即使是崇祯皇帝也没能力解决上述问题,最关键的是拨不出安置的钱粮,只能让杨鹤两手空空去招抚,难道还能劝饥民老老实实待在家里饿死不成?于是西北官军欲要剿匪,则山陕赤地千里,遍地饥民起事,根本剿不胜剿;欲要招抚,又根本无钱安置。
如此一来,西北流贼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如此周而复始,永远没完没了。更别提还有一干脑残的东林党在拼命帮倒忙:给江南的鱼米之乡大减商税,给陕西、河南、山西的千里赤地屡加田赋,一亩田的赋税累加到了二两,而种出的米麦却卖不出五钱银子,于是百姓弃耕逃亡者日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