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厚脸皮的契丹人(5 / 7)
牧民族的生产活动与军事活动联系起来,把宗法关系与官兵关系混糅起来,把核心组织与外围组织配合起来,因而其短时间内的军事组织强度和动员效率,远远高于一般农业国家的军队。往往只要首领一声令下,上万部众就能迅聚集起来南下会猎。
但这种军事体制的缺陷也很明显。首先,这种制度颇有点中世纪欧洲“我是国王的附庸,但我的附庸不是国王的附庸”的味道——在这支军队之中,耶律大石真正能够如臂指使的嫡系部队,不过是可敦城内的五百契丹宫帐军和一千多城防军而已,其它部队都是各个酋长的部众,无法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其次,这还导致了军队指挥效率的异常低下,以及动员困难的异常巨大——耶律大石能够随时动员的部队,就只有城内的这一千五百常备军。至于其他部落的兵马,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和足够的利益,才能动员起来:如果是金军越过大漠来袭,草原各部落自然会殊死奋战;如果是在秋高马肥之时南下劫掠,那么也会有大半的游牧部落乐意跟耶律大石一起去南方发财;但如果是让大家在初春休养生息之际,马匹削瘦掉膘之时,跟着耶律大石一起长驱千里,去光复契丹人的江山……这个就得商量一下价钱了。
——如果耶律大石想要恢复辽国,第一步就必须打回上京临潢府的契丹祖地,然后发动那里的契丹部落,征集起至少数万的本族兵马,这样才能有跟女真人争天下的资本……很显然,在此期间,他必须严肃军纪,不允许这些漠北游牧部落通过劫掠自己的契丹母族来致富,也不能把契丹龙兴之地的牧场划给外人作为战利品。为此,他就必须承担起这次远征的全部粮秣开支,还要事先拨发大笔的军饷和犒赏,而不能指望各个部落“自费参战”,否则就不会有哪个部落愿意跟着他“义务劳动”。
可问题是,在眼下的可敦城里,既没有足够的钱财,也没有足够的粮秣和军械来支撑这场远征。
在过去的太平之时,可敦城的契丹官府在每年秋天都会组织商队,赶着牛羊马匹、驮着兽皮矿产来到边关,跟中原商人交换一些盐块、板糖、茶砖、铁器、布匹、香料,以及干豆子、燕麦、黑麦什么的过冬物资,用以维持和充实城内的积储——仅仅凭借可敦城外的小片河畔耕地,是养不活可敦城内上万军民的。
然而,随着辽国的崩溃和金兵的肆虐,这一传统交易在近年来已是时断时续,等到天祚帝被俘,耶律大石逃到可敦城之后,这些契丹遗民更是每年都入不敷出……几年下来,都已经快要变成穷光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