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凶猛的“左勾拳”(2 / 4)
1初,彼得罗夫就开始与伊拉克当局进行接触,不过当时有碍于苏联对伊朗的缓和政策,双方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可随着伊朗在1981年年底,对伊拉克发动一系列发规模攻势,并取得胜利。再加上伊朗拒绝苏联提出的苛刻条件,苏联迅速调整两伊政策。开始全力支持伊拉克,恰在此时,外号“老爹”的法国人老萨科齐,作为美国在两伊方面的协调人,找到伊瓦舒京大将,希望能够协调立场,全力支持伊拉克击败伊朗。
当然这其中老萨科齐夹杂了不少私人恩怨,但整体上却符合苏联的基本利益,尤其是老萨科齐挡在前台,正好为苏联大规模装备,和训练伊拉克新组建的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提供了掩护。
而彼得罗夫少将以其出众的才能和超强的能力,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就将共和国卫队打造成一支中东首屈一指的强军,此时此刻,由一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师、装备三百辆t72坦克、400辆bmp1步兵战车,以及大量火炮、反坦克导弹、其他技术兵器的庞大攻击机集群,已经在阿拉伯河沿岸严阵以待,只等工兵将浮桥架好,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发动起来,将伊朗彻底淹没在装甲洪流当中........
彼得罗夫对自己此次导演的进攻作战满意得难以自持,雪白的脸上始终挂着洋洋自得的欣喜笑容,因为他知道这次代号为“左勾拳”的攻势,一旦开动,他所指挥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即将成为一团凶猛的拳头,砸开伊朗中部集群的防线,
进而化作凶猛的左勾拳,将伊朗势力最强的南部集群的脊梁骨打断,只不过他自认为的所谓杰作,并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就比如刚刚抵达前线的败军之将,法国人奥朗德就是其中一位,当然,彼得罗夫少将对此并不在乎,反倒是作为一种炫耀,向着奥朗德娓娓道来:
“就以1943年夏的库尔斯克会战为例,当时的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无论在技术状态上,还是在技战术性能上,都远远超过我们苏联的装甲部队,可是后来呢我想全世界都清楚最后的结果,而我们也从中总结出一套堪比真理的结论:
那就是在双方实力对等的情况下,谁的坦克装甲车辆多,谁就会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当下,伊朗的装甲部队已经在进攻当中消耗殆尽,至于你所说的那支精锐伊朗装甲营,也不过36辆坦克,而我们,则足足有三百辆,在10比1的绝对优势面前,就算上帝降临也会被无情的碾成齑粉”
“彼得罗夫将军,我只是善意的提醒您一下而已,不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