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穿甲弹的威力(2 / 4)
发展,这其中仿制苏联的rpg7的69式火箭筒;参考从珍宝岛缴获的t62坦克研制的69式坦克;
乃至前不久卢嘉栋主持研制的80式自动榴弹发射器;刚刚定型命名的81式便携式火箭筒。榴弹炮,最终的任务目标无不是为了参与抗击苏联大规模入侵的反装甲作战。
虽说由于高层的重视,以及全体军工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卢嘉栋领导研制的几款武器装备的陆续定型装备部队,使得中国在反装甲作战领域有了长足进步,但缺陷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中队的装甲兵部队,所装备的是落后苏联近二十年的战后第一代坦克59式。
尽管中国从没有间断过对坦克等装甲车辆的研究和发展。但限于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能力,始终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开展全国范围的旨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备战备荒工作,究其根本还是中国的常规力量薄弱,特别是装甲机械化集群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亦或是战术应用和训练水平乃至相关经验。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尤其是在坦克的技术水平上,苏联基本上以十年为一个周期,便将苏军的装甲机械化集群更新一次,从二战大批装备的t3485系列,到堪称经典的t5455系列;从驰骋中东的t62到神秘强大的t64的服役;从平衡发展的t72到正在加紧研制的t80。
从战后到现在短短的三十几年的时间里。苏联的坦克已经甩出中国几条大街,即便是最近十几年中国与西方关系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通过引进、合作或是独立研发,中国在坦克装甲方面也是在奋起直追,当下的新式坦克项目虽说是对外合作项目,但其中也不乏军队和高层对坦克装甲车辆方面的技术追赶的心切和希望。
可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虽说现在奋力在追赶,相关的坦克研制型号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可真正能成行并最终被部队认可且正式装备的,可谓是寥寥无几,更何况当下国家政策已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经济建设成为国家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核心要旨。
军队和军工部门要经受一段漫长的“忍耐”期,因此,可以预见今后将有相当多的坦克研制型号将会被迫下马,即便是勉强保留下来并最终研制完成,部队也会因为经费问题,而无法大规模装备,所以可期的时间内老式的59式还将是中国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主力型号,苏联的装甲压力在短时间内依然无法改变。
可有了刚刚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