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爆发(2 / 3)
了新式教育的医师们。这方面德国人是绝对的佼佼者,经过实验室训练的很多德国医师很容易就可以接受约翰的理念;其次的话,约翰也高估了这个时代医师们的节操,在他习惯性的看来,要想证明、哪怕只是阐述某一个理论的话,至少也要积累几十个病例再来谈吧而等积累够了病例,还要花时间把它给写出来,发给相关的杂志,编辑们还要审稿、加工、排版
一年的时间,已经相当急促了。
约翰没想到的是。别说几十个病例,就算十个病例那些医师们也不愿意去等,往往有那么两三个甚至一个就急急忙忙的写成论文,投给了相关的期刊杂志。而且这年头的论文也不像未来,有着各种各样严格的规定,医师们写的随意,期刊发表的也随意,不像未来的论文要等一年,有时候只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短
最热闹的,无疑是憋了很多年的外科。
外科消毒技术、阑尾切除术以及局麻就不用多说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开始接受这三项“新”技术,有关他们的论文继续保持着上升的势头。而且随着这三项技术的日益成熟,已经有不少外科医师开始尝试难度更大的外科手术这些东西一百多年以后每年也要发表无数篇,更别说在这个刚刚被提出的时代了。只不过对于1889年的外科学来说。更被那些顶尖外科医师们看重的却是另外三个方面:外伤清创术、输血技术和外科基础操作技术规范
在约翰亨特拉尔先生提出的新式外科清创术之前,外科医师们清理伤口时很少考虑清除坏死、失活或者严重感染的组织,最多也就是在李斯特等人的倡导下,用石碳酸或者酒精等进行消毒。在很多外科医师看来,新式清创术的重点就是清理伤口的异物与坏死、失活组织,然后反复冲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变化,改变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命运在五月和六月发表的十六篇相关论文里面,几乎所有的统计结果都表明,病人们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治愈率高的让人难以置信
外科基本操作技术规范也是如此,不少外科医师在听了约翰的讲座,并且拿到那本“亨氏外科学”之后,用了半年的时间来验证书上的各项基本操作技术。一百年后的外科基本操作给他们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根本就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
至于说以前不被广泛重视的输血技术,也来了一次大逆转
如果说之前因为英国两起惨案的影响,不少医师对血型理论敬而远之的话,在柏林的那次会议之后发生了改变。因为提出并完善它的人